金秋时节,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满目尽是忙碌的景象。人们忙着将玉米颗粒归仓,再播种小麦。
但来到献县增龙家庭农场的地头上,却是不一样的场景。放眼望去,几百亩田地里,一排排大白菜绿意盎然,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上一茬俺们这儿都是玉米,不过早就当青贮给卖了,供不应求呢。”农场主李增龙迎了上来,笑意盈盈。“俺们种的是春玉米,而且是全株青贮,生长期只有80多天,4月上旬种下,7月上旬就收获了。”
别看李增龙已经50多岁了,可他有想法、爱学习,也敢“试新”。平日里,他不光经常和农业专家沟通,勤于学习新技术,还时刻关注农业市场的变化。
这不,由于去年秋收时连续降雨,很多秸秆收获困难,导致上半年养殖用草紧张,青贮价格也水涨船高。看到青贮饲料供不应求,今年春天,他就果断买来地膜、青贮种子、肥料等农资,在自家空着的几百亩土地上播了全株青贮玉米。
“去年秋季降雨多,再加上冬季下的几场雪,土壤底墒好,都不用浇水,盖上地膜,还能保水、保温,也克服了播种过早、积温低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刚进入雨季就收获了,避开了高温、高湿天气,玉米也免受虫害、锈病等病害的侵扰,管理上更省了不少心。
“青贮收割时,供不应求,都不用俺们管,人家开着机器就收走了。那时,每吨青贮售价涨到了580元,一亩地就卖了1500元。”巧抓农时,抓来好效益,笑容爬满李增龙的脸庞。“刨去地膜、种肥、人工等400元的成本,每亩地净收入达1100元。”
青贮玉米都收完后,李增龙也没闲着,又紧锣密鼓地张罗起下一季种啥。
“那时候要是种夏玉米,下了早霜才能收,达不到粮站的收购标准,也不好卖。”他首先排除了夏玉米种植这个选项。
听朋友说,酱菜厂对白菜的需求量连年增加,李增龙心动了。前些年,他也种过白菜,已摸索出成熟的管理经验。收获后,就算不走订单卖给酱菜厂,也能拉到北京的批发市场,不愁销售。
“8月种上,霜降前收获,还不耽误下一茬。把这几个月利用起来,每亩地还能有几千元收益。”整地后,8月初,他就在地里播上了白菜籽,如今,只静待丰收的到来。
“种地想要有效益,一方面是节流,更重要的是开源。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技术人员的支持下,经过这两季试验,我们更坚定了,就得根据市场的需求勤琢磨,充分利用土地,让效益最大化。”对农业发展的信心十足,李增龙还说服了已经大学毕业的儿子、儿媳回乡种地。在未来的种植道路上,他们还要探索更多新型、高效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