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第05版:05

绿色铸造赋能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吕 坤 本报通讯员 田志锋 摄 影 魏志广

【阅读提示】

绿色、生态、洁净,这些看似与传统铸造业无缘的词汇,正成为泊头现代铸造的标识。

从拼体量到重质量,从“傻大笨粗”到“高端智能”,从设备更新到技术突破,泊头铸造的绿色升级之路,正成为我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效率提升 从3天到8分钟

“同一款产品,原来需要5道工序、起码3天才能够制作完成,如今只需要一道工序、8分钟即可完成。”

在泊头市亚奇铸业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郭兴春指着一款铸件产品介绍说。生产加工效率虽然提升了,加工费却10年没有上涨。

这源于公司持续的技术革新。与此相伴的是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铸造体系的不断完善。

就在不久前,泊头市亚奇铸业有限公司、泊头市益升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获评第六批中国绿色铸造示范企业。

走进这两家绿色铸造示范企业,看不到传统铸造的铁屑迸飞、乌烟瘴气,从前的高危、高污染行业,变成了由封闭电炉、封闭自动造型等组成的绿色环保铸造行业。

亚奇偌大的加工车间,只需要几位工人。全部是封闭设备、全程自动化加工,从前的体力劳动,如今只需动动手指操控触摸屏,即可完成大部分的生产工作。不仅如此,就连换取加工工具也实现了完全“自助”。在存放各类工具的设备前,工人刷卡后,屏幕上会出现相关工具设备的选项,根据需求点选,便可轻松拿取,而这样一台小小的设备,也将准确记录工具的取用人员、取用归还时间等各类信息,让设备的管理更为科学。

车间内穿梭的各类运输车辆几乎都是电车,哪怕是出入厂区的配送车辆,也需要经过严格的环保检验,车辆排放标准需达到国Ⅴ以上,就连车内载运的物资也要经过环保检测,一旦有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产品,会自动报警。

10月13日,亚奇铸业厂房内,工人正在一台柔性加工线上加工一批准备发往瑞典的泵用零件。这些投资2000万元引进的高精度加工设备,延伸了公司从毛坯铸件到成品零部件的产业链条。在巩固原有高端泵阀国际市场的同时,亚奇也开辟了国际船用涡轮增压器和液压马达两个市场,与世界500强企业ABB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高端泵阀服务原油库“心脏”

如果用4个字来形容河北恒盛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制造车间,那可以选择“纤尘不染”。很难想象,一家制造泵阀的企业,竟如此高端现代、整洁有序。

科研人员的最新设计方案被融入泵阀生产中,在数台精密仪器的共同检测下,任何微小的误差都无处遁形……

在模型展示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白银冰介绍,不久前,一批智能泵撬装泵组顺利输送到了中石化某油田原油库,那里担负着油田70%的原油输销任务。而这几套打破国内市场对进口产品依赖的设备,也被安装于原油库的“心脏”位置。

服务尖端项目的背后,是恒盛泵业不断加快绿色转型的发展步伐。

公司将质量管理贯穿于装备、生产、检测、服务等各环节,积极培养质量工程师,并与江苏大学、苏州大学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从“傻大笨粗”到“高端智能”,科技创新正让铸造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走进河北中泊防爆工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成果展览馆,防爆手拉葫芦、防爆锤、防爆活扳手、防爆克丝钳……一项项专利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通过材料和工艺的创新,中泊生产的防爆锤可以有效地防止工具与工作物相互摩擦、撞击时产生的可燃性爆炸。

据公司总经理杨景华介绍,近年来,中泊每年都会拿出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科技研发和工艺改造,目前已拥有专利技术148项。2002年至今,中泊一直负责修订、起草防爆工具国家标准。

不做被环保追着走的产业

在亚奇的厂区内随处可见的电子显示屏上,记录着各项环保数据。安全、环保,成为深入亚奇人骨髓的存在。

逐渐减少铸铁工艺品的生产比例,将产品结构调整为以水处理系统铸件和发电机铸件为主的高端产品,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拥有了更高端的客户,也让亚奇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有竞争力。

2006年把冲天炉改成电炉,2012年投资4000多万元引进沧州首条自动化铸造流水线,2018年,公司又投资1750万元引进了自动造型浇铸流水线。而今,每台近千万元的世界领先设备已经运抵车间,等待安装投产……

在向绿色环保转型的过程中,亚奇作为领头羊,一边考察世界先进同行,一边自己摸索。

必须向前“多走两步”,走在环保要求的前面,也成为泊头铸造企业的共识。

变被动整改为主动出击,不做被环保追着走的产业。

泊头这座拥有1400年历史的铸造名城,自2017年起,开始铸造产业绿色转型。强力实施以厂区内外环境优化、物料封闭化、厂房标准化、车间洁净化、生产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环保设施科学化、工废无害化、现场管理规范化为标准的“九化”整改行动。

立足传统铸造产业基础,泊头市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了铸造行业“从拼体量到重质量”的转变。而泊头铸造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优化调整、提档升级,年产值达224亿元,2021年纳税1.5亿元,实现了从“中国铸造名城”向“中国绿色铸造名城”的华丽转身。

2022-10-25 本报记者 吕 坤 本报通讯员 田志锋 摄 影 魏志广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2550.html 1 绿色铸造赋能产业升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