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听力较好的人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
《中国健康听力报告2021》指出,娱乐性噪声,是我国青少年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市区各大医院耳鼻喉科了解到,近年来,听力下降、突发性耳聋年轻患者明显增多;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然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会令耳朵“很受伤”。比如长时间戴耳机、用硬物掏耳朵、游泳前后不注意检查耳朵等。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耳朵?看看专家怎么说。
年轻人“耳机耳”增多
读大二的王然经常戴着耳机听音乐入睡。最近半个月,她感觉耳朵总是“嗡嗡”作响,听力也变差,去就医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医生认为可能是长期戴耳机导致的听力损伤。
林涵喜欢听音乐,上下班、旅途中,都会戴着耳机享受音乐。有时环境嘈杂,她就会把耳机音量开得很大,而且一听就是一两个小时。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耳朵开始出现不适,一检查,听力比正常人下降了40分贝,吓得她赶紧把耳机收了起来。
一部手机加一副耳机,似乎成了年轻人的潮流标配,大街上、公交车站、餐厅内、体育场上,随处可见戴着蓝牙耳机的年轻人,他们在听音乐的同时,却不知道自己的耳朵正在受到摧残。
前段时间,一家网站上有条测试听力的视频,评论区大批年轻网友测试后惊诧自己听力下降,纷纷留言表示人未老耳先“聋”。“我才20岁,听力水平却相当于40多岁的人了。”“感觉自己半聋了!”……
为抵御噪声对听力的影响,不少人开始选择降噪耳机。“即使是降噪耳机,耳机里声音输出过高也有可能损伤听力。”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刘大英说,无论“降噪耳机”性能如何,保护听力最主要的是降低耳道中的噪音。
无论什么样的耳机,长时间大音量使用都会损伤听力。一辆行驶的公交车上,环境噪声一般在75分贝,而在行驶的地铁当中,环境噪声超过了85分贝。刘大英说:“在85分贝以上的环境中,连续听2个小时就可能会对听力造成永久性损伤。”
这些行为都伤耳
除了长期使用耳机外,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习惯,也损伤听力。
“前段时间带孩子去游泳时没注意,耳朵进水了,引发了外耳道炎。”市民王锦说。游泳池水中难免有细菌,儿童咽鼓管尚处于发育阶段,加上抵抗力低,细菌容易侵入,造成发炎。
生活中,不少人习惯用两个手指捏住鼻子两侧,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耳鼻喉是相通的,如果压力过大不能从鼻子释放,就会到达耳朵和喉咙,用力过猛可能造成鼓膜穿孔。”刘大英说。
目前,突发性耳聋多集中在20岁到40岁年龄段,可能和熬夜、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等有关。刘大英说:“人高度紧张时,耳朵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会发生耳聋。”
此外,经常泡吧、去KTV也会损伤听力。在100分贝的音乐中待15分钟接触到的音量等级,可能相当于工人一天8小时接触85分贝声音所达到的等级。还有用硬物掏耳朵、乘飞机时不注意做吞咽动作……这些日常中的伤耳行为,都需要注意。
人人需要听力保养
戴上耳机,音乐在耳边响起的那一刻,仿佛全世界都是自己的,外界的噪音和杂音统统被隔绝。殊不知,听力却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下降。刘大英介绍,大部分听力损伤的发生是缓慢的、渐进的,因此早期不易察觉。
刘大英建议,保护听力,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下使用耳机,听的过程中音量不要过大,持续时间不要太长。经常戴耳机的人,有一个“60-60-60”原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用耳机听音乐时,建议选择耳罩式耳机,不建议使用耳道式耳机;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戴耳机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切忌戴着耳机睡觉。
在房屋装修、建筑工地等噪音较大的场合,要与噪音源保持一定距离,使用防噪耳塞或者棉花堵住耳朵,避免听力受损。为了不让听力持续下降,置身嘈杂环境之后,要特别注意隔音,尽可能关闭收音机、电视机等噪音源,让耳朵至少休息10个小时。
对于老年人来说,虽然听力受损大多是由听觉器官退化所致, 但年龄并非决定病情进展的唯一因素,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都与听力损伤有关,注重防控慢性病可延缓听力老化进程。日常饮食应注意多补充锌、铁、钙等微量元素,有利于预防老年性耳聋。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耳道干燥,尽量不掏耳,采耳工具的不洁净,有可能导致真菌性外耳道炎。如果耵聍较多,影响听力,可定期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清理。同时需要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改善睡眠,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减少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若感觉耳朵不适,应及时就诊,不要贻误病情,更不要随意用药。若耳部已经发炎,患者应该尽量保持耳道通畅,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尽量减少游泳、洗澡等活动,避免耳部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