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田间地头,无论是理论宣讲、交通引导,还是帮扶助困、疫情防控……他们用志愿行动温暖他人、传递感动,用奉献书写大爱。虽然年龄、职业、经历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河间市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立足实际、顺势而为,加强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聚焦组织覆盖、阵地建设、载体创新、机制完善,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打造出了一支基层治理的鲜活力量。人民医院志愿服务队、“你我弯弯腰,家园更美好”等项目被评为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本报通讯员 李瑞存 张 璐
聚焦组织覆盖
在健全服务网络上下功夫
“给你们点赞,这个活动太好了!”每逢周六,在河间市的公园、社区、商业街等,总会有一群“红马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他们手拿扫帚、垃圾夹、小铲子等工具,不怕脏,不怕累,细心捡拾地上的垃圾、清理墙上的小广告,还不时向行人传递环保理念。他们出现在哪里,都会引来关注的目光,赢得大家一致称赞。一个弯腰的动作、一句善意的提醒、一个赞赏的眼神,化作一种力量,换来一片美好。他们是河间市“你我弯弯腰,家园更美好”志愿服务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每逢周六日或假日,都坚持开展“弯腰”志愿服务。
“弯弯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群众称赞,不断有市民主动加入到活动中来。志愿者们不畏严寒酷暑,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自发购买笤帚、簸箕、垃圾夹等工具,进小区、上街头清理杂草、垃圾,清除墙体小广告,在公园广场、商业街区、河道两侧捡拾垃圾等,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弯弯腰”志愿服务活动在不到3年的时间中,共计开展大型集中志愿服务活动150余次、零星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清除小区生活垃圾10余吨、杂草逾1.5吨、墙体小广告上万处、清理小胡同100余条。很多热心市民自发地为志愿者提供劳动工具、热水、板凳等,向河间周报、河间电视台、河间市文明办写表扬信表达对志愿者们的认可和赞扬,社会反响良好。
2018年12月,“你我弯弯腰,家园更美好”志愿服务项目被沧州市文明办评为沧州市“志愿服务创新项目”,2021年7月,获评“河北省志愿服务创新项目”。2019年2月,“你我弯弯腰,家园更美好”志愿服务队荣获河间市“市长特别奖”,2019年12月,被沧州市文明办、沧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评为沧州市2019年度“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而这仅仅是河间市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间市持续加大力度、多措并举推动志愿服务蓬勃开展。
强化统筹建组织。成立河间市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志愿服务联合会,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指导,市直工委、文明办、总工会、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具体指导,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河间市志愿者注册登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建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组织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部门建组织。根据部门职能职责优势,结合群众需求,建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依托河间市司法局成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依托市交警大队成立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队,依托市城管局成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依托沧州市生态环境局河间市分局成立“绿水青山”环保志愿服务队等,让部门工作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截至目前,已建立90支依托型志愿服务队伍。
发动社会建组织。全面发动社会服务机构、慈善组织、行业协会,利用其社会化、专业化优势,建立志愿服务队伍,为解决家庭婚姻问题,市婚姻家庭协会成立小桔灯婚姻家庭志愿服务队;为传承弘扬传统书法,市书法家协会成立书法志愿服务队;为解决突发灾情险情急救,红十字会成立蓝天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等。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各乡镇、街道成立志愿服务队,如米各庄镇成立“金穗米”、卧佛堂镇成立“忆英红”、黎民居乡成立“黎民乐”,所有乡镇和街道均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伍,广泛有效凝聚了社会力量。截至目前,此类型志愿服务队伍共有730支。
吸纳人才建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吸纳律师、退休教师、社工、致富能手等专业人才,成立法律宣讲志愿服务队、退休教师“诗经讲堂”、绿植修剪等志愿服务队共计114支,进一步提升了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共计1118个,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覆盖到市域各片区各角落。
聚焦阵地建设
在打造服务堡垒上下功夫
目前,河间市现有志愿者约15万人,在河北志愿服务网上注册12.4万人,志愿服务组织1118个,实现2个街道、18个乡镇、76个社区、563个行政村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885个,志愿者志愿服务总时长达36万余小时。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2019年11月29日,河间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正式成立。从此,河间志愿服务的开展有了更专业化、系统化的平台,近千支志愿队伍有了共同的“家”。在河间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带领下,先后组织开展了“2019暖冬行动·关爱贫困学生”、腊八节“关爱环卫工人和社区防疫工作者”、救助沙河桥镇某村李某某姐弟、认领圆梦小心愿、救助重病女孩丽丽、为“零彩礼”新婚文明家庭捐赠奖品、为市医院捐赠口罩、为特教学校献爱心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河间市整合资源、创新形式,不断强化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完善硬件设施。采取盘活闲置资源、倡导爱心企业捐助等方式,设立办公场所,利用瀛海公园管理用房设立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设宣教室,配齐桌椅、电脑等,购置饮水机、爱心冰箱、医疗箱、雨伞等便民设施;沙河桥镇利用福康龙公司办公用房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占地1000平方米,内设便民服务室、理论宣讲室等,硬件设施齐全;639个村(居)合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二是严格规范考核。制发《河间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实施方案》《河间市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措施》,设置“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标志,购置便民设施和工具,统一服装、工作牌,统一上墙制度,完善服务活动记录,设立项目牌。同时,将阵地建设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制定考评标准,规范考核内容,让阵地建设和使用规范化、常态化。
三是强化服务便民。建立“志愿+公益+文化+便民”服务模式,无偿提供充电、饮水、雨伞、应急药品等常规便民服务,并充分发挥值班志愿者特长,提供修车、理发、义教、义诊等一系列特色服务。目前,全市共建立1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3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构建了市、乡、村三级志愿服务“堡垒”。
聚焦载体创新
在丰富服务内容上下功夫
河间市有一支“时村蓝”志愿服务队,是由时村乡时村广大村民自发成立的一个志愿团体,成立于2016年6月。起初是为迎“七一”,村干部带头开展清街大扫除,后来村民们也纷纷自发加入,几天时间,队伍就发展到200余人。村里为志愿者专门定制了印有“美丽时村志愿者”标志的蓝色背心,志愿者们的热情更高了,每天清晨都早早出现在大街小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时村蓝”。
几年来,“时村蓝”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现已发展到400余人。他们根据各类人群的不同特点,创新志愿服务项目,划分了若干个志愿服务小组。
以老干部、老党员为骨干的老年组,负责化解群众纠纷、修订红白理事会章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以舞蹈队、秧歌队为骨干的巾帼英雄组,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广场舞、唱红歌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助推文明乡风建设;以青少年为代表的“青年红”组,广泛开展“疫情防控网格化”、环保巡逻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商企人士和乡贤为骨干的精英组,大力开展扶危济困、“美丽乡村”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各尽所能,争着比着为家乡的文明和谐作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17年,“时村蓝”荣获“河北省先进志愿服务组织”称号;2020年,荣获“沧州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河间市不拘一格,在志愿服务形式、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
创新项目形式。打破原有设立项目形式,聚焦群众需求,创新“清单式”项目,基层按需“点单”、中心(所、站)精准“派单”、志愿者主动“接单”、群众积极“评单”,形成一套“建—管—用—评”的项目新模式。截至目前,共发布“暖冬行动”“一帮一送温暖”“捡烟头送鸡蛋”等志愿服务项目500余个,形式丰富多彩,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创新项目内容。坚持项目内容与现实需要相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开设“诗经讲堂”“西河大鼓”等特色服务;将农业科技与农民生产相结合,开展“农技下乡”;将健康文明与群众生活相结合,开展“健康义诊”“免费体检”;将常规知识与答疑解惑相结合,开展“调解纠纷”“新婚课堂”等,让项目设立紧跟时代步伐,内容更贴近基层。
创新项目成效。围绕“党委政府关注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能做什么”,创新志愿服务项目,为创建文明城市,设立“城乡环境容貌提档升级助力创城”项目,发动机关干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城区共清理非正规垃圾点359处、垃圾2300余吨,拆除各类违法广告360处,改造拆除乱立围挡63处,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容貌,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了志愿力量;为有效开展疫情防控,设立“助力疫情防控”项目,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出资出力,筑牢“防疫墙”;为帮助弱势群体渡难关,设立“邻里守望”项目,左邻右舍献爱心、共助力,温暖着一个个家庭。
聚焦机制完善
在壮大服务队伍上下功夫
河间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新格局”,助力志愿服务组织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培训机制。每年制定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和工作方案,邀请高校专家和部门业务骨干,通过集中培训、案例分析、座谈交流等形式,定期向志愿者传授新理论、新知识,邀请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陈敬老师讲授服务礼仪,邀请交警讲解交通安全知识等。截至目前,共开展大型志愿服务培训30余场,有效提高了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二是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制发《河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嘉许奖励办法》,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优秀评选制度,表彰先进典型,宣传感人事迹。同时,强化志愿服务工作考核,根据结果表彰,每年表彰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2022年共表彰了8名志愿服务者、10个先进志愿服务组织,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上下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
三是建立保障机制。针对志愿服务中部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生活困难问题,制定出台了《河间市帮扶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实施办法》,组织7个市直省级文明单位开展结对帮扶,每年每单位为每户捐赠2000元以上的物资或现金,并定期走访慰问,发放生活用品,让困难志愿者生活有保障。同时,多方筹措资金物资,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为志愿服务提供资金和物资保障。截至目前,河间市共有志愿者15万人,形成了多领域、全方位的专项志愿服务队伍,壮大了基层治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