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乡村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他们植根于农村,创业于农业,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有追求,以新思维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献县麸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秋江,就是其中的一员。
10多年前,张秋江还是西城乡小邵寺村的一位普通村民。谈起建立农业合作社的初衷,张秋江十分感慨:“过去家家户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不成规模、耗费人力。看着那些老人那么大岁数了,还要拖着老迈的身体在地里劳作,我这心里就不是个滋味。”
怎样才能把一家一户种植变成统一种植,既能解决老年人种不了地的问题,又能降低机耕的成本?带着这一想法,张秋江发动7位农民,于2008年成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
成立之初,合作社仅有农机设备10余台套,承包土地100余亩。受农机设备水平和耕地面积的限制,还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近年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一系列惠农助农政策的出台,为农机服务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张秋江通过土地流转,经营的土地面积已从最初的100余亩达到如今的2000余亩。过去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也已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农业园区。
如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越来越大,尤其在农机购置补贴上显著增加,降低了农机购置成本,提升了农业机械化率。农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减轻了农业生产劳动量,提高了耕种效率,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农机服务合作社的工人驾驶着玉米收割机在田间作业,玉米从采摘、剥皮到装运各个环节一气呵成,整个过程省时省力,短短几十分钟,数亩玉米田就收割完毕,并实现秸秆还田。
除进行土地流转外,秋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还探索出统一耕地、统一测土配肥、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病虫草害管理、统一收割、统一收购、分户结算的“全程托管”模式,以及种植过程中薄弱环节托管的“代耕代种”模式,总托管土地面积达万余亩,500余户群众受益。
“集约化经营模式,不仅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促进了我们收入的提高。”农户马洪营满脸激动地表示,“如今,我们不仅能拿到土地收入,还能安心外出务工经商,挣第二份收入。这种模式拓宽了我们的增收路,让我们的土地‘活’了起来,腰包鼓了起来。”
从当初张秋江爷爷的小推车,到改革开放农村统分结合后父亲的小四轮拖拉机,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他的高科技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再到他儿子退役后建立麸糠现代农业园区,一代代人的奋斗坚持,绘制成了一张跨世纪的方田图。
“当初创办农机服务合作社,是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张秋江说道,“我有一个精神图腾,就是方田图,不断激励着我当好新农人,育好新农人,靠种粮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