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2日
第06版:06

放弃都市生活,回村当起村民“主心骨”

——盐山县退役军人董国新情系群众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王 芳 陈晓宾

初见董国新,他正在东璋壁村田地里查看金银花的长势。放眼望去,一株株栽植的金银花苗迎风舞动,映进董国新眼中的满是希望。“我们与一家企业合作,在流转的400亩土地中,拿出20亩试种金银花,努力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种植技术。”董国新说,只要试验田丰产丰收,他们将做好全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大规模种植。

上世纪80年代,董国新当了兵,退伍后的董国新在兰州做过板材、橱柜生意,后来又在天津做起门窗生意,并在天津定居。2016年11月,盐山县小庄镇东璋壁村时任村干部主动找到他,表达了想让他回村任村干部的想法。

“我的大爷是一名老八路,参加过济南战役等,从小受老人的教诲,我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这些年走南闯北,也一直心系家乡发展。”董国新说。本着造福村民、回报乡邻的初衷,他说服了老伴儿,把天津的房子卖掉后回到村里居住。不负众望,董国新顺利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上任之初,董国新就挨家挨户访民情、听民意,认真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村里这些年发展相对滞后,欠账太多。特别是出行难被村民诟病。”董国新说。说干就干,他找准与邻村相通的一条道路作为突破口。

“那段时间,我可以说是彻夜难眠,因为道路要拓宽,有些村民不是很理解,害怕因为修路导致自己房屋出现问题。”董国新说,白天忙完村里的工作,晚上就苦口婆心地挨家挨户做工作,并向大家承诺,一旦房屋受到影响,自己负责。就这样,这条几十年未翻修的道路焕然一新。

一鼓作气,董国新又对出村的1500米道路进行了翻修,并拓宽到5米。同时,村民活动广场、排水设施等也相继得以建设或者完善,雨天出行难的问题也一去不复返。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董国新又将工作重点放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上。借助养殖大户拓展养殖规模的机遇,董国新带领村“两委”当好“中介”,为养牛场建设流转村民土地400余亩,每亩流转租金达到1000元,100余户村民受益。村民张国帮就是受益者之一。“平时我在外务工,爱人需要照顾孩子,地里的庄稼根本顾不上。”张国帮说,通过土地流转,自己再也不用农忙时请假往回跑,而且每亩地的租金收益也不低。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文明。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董国新倡导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制度,推动移风易俗。“以前谁家有白事,都得预备酒席,铺张浪费严重。现在,在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的主导下,改成了吃大锅菜,节省了不少费用。”董国新说,他们还要通过挖掘身边的典型故事,革除婚嫁费彩礼高陋习,引导广大群众婚事简办,营造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婚俗新风。

如今,董国新对村庄发展又有了新打算:要结合镇里的统一发展规划,将村庄内的1776亩土地进行流转,流转费每亩能达到1100元,真正通过规模化种植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2022-11-02 ——盐山县退役军人董国新情系群众助力乡村振兴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3285.html 1 放弃都市生活,回村当起村民“主心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