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赵明新
天刚蒙蒙亮,盐山县庆云镇白庙村村民胡连芹就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羊——两只种羊和其中一只刚产下的小羊羔。“这两只种羊是养殖公司免费给我养的,小羊羔养大点,公司还回购,我等于不投入成本就挣了钱。”胡连芹心里乐开了花,抛开1000元的收入不说,主要是他掌握了养殖技术,这让他信心倍增,“下次我跟公司多要几只来养。”胡连芹说。
胡连芹是白庙村的脱贫户,他所说的养殖公司是盐山县咩咩养殖有限公司,这是沧州市税务局驻白庙村工作队今年初引进的。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胡连芹与养殖公司签定协议,养殖公司为他免费提供两只种羊,并承诺以市场价回购小羊。
沧州市税务局是从2016年开始帮扶白庙村的,先后派出了三支驻村工作队。6年多来,他们坚守着“让村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的初心,不懈努力。白庙村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建起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村中道路、胡同全部硬化,道路两侧全部绿化、亮化;臭水沟变身村民小广场;打造了荷鱼共生的生态公园;安装了净化水站……
齐海龙等三人作为第三批驻村工作队员,是去年5月来到白庙村的。村里的基本情况,他们早已了然于胸:362户、1263人,建档立卡户13户18人,防贫监测户1户3人。“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驻村第一书记齐海龙说。放下行李,他们开始入户走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精准谋划村庄发展。
“党建工作不能丢。”驻村工作队按时组织理论学习和党员活动,号召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开展全员防贫监测排查,及时帮村民解决困难。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驻村工作队先帮助村里改水、改电、改厕。今年4月,在村里原有养鹅、养牛的基础上,又为村里引入一个规模化养羊企业——存栏2200头的盐山县咩咩养殖有限公司。目前,白庙村肉羊养殖繁育基地规模化养殖初步形成。
“这个项目可以说是一举三得。”齐海龙掰着手指头说,“村民可以去打工,可以把高粱、玉米秸秆卖给养殖公司,这都是增收渠道。我们和养殖公司商议开展了‘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公司负责免费提供种羊,传授养殖技术,并回购成品羊。”目前,已有十几名村民到养殖公司打工。下一步,他们将在村里开展养殖技术培训,让村民通过养殖增收致富。
6年间,白庙村从“脏乱差”变为“洁序美”,村民人均收入由不足6000元,提升到现在12360元。沧州市税务局因在扶贫攻坚中事迹突出,被国家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党的二十大为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也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齐海龙说,现在,他们正帮助白庙村党支部筹建自己的农业合作社,计划第一期流转土地100亩,用于发展大棚蔬菜和养殖业,让村集体的“家底”厚起来,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