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3日
第05版:05

土里刨字

张子敬

任丘一代的方言属于冀鲁官话区石衡片方言,其流传于农村的方言颇具特色,是研究北方乡土语言的活标本。尽管我曾在乡村,但对于本地许多乡土语言还是觉得很生疏,周围的人也大都处于这种状态。近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也出于文化寻根的志趣,我常常下些“土里刨字”的功夫,因此获得了很多新认识。

有一个“yào”字自小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那个字的周围波动着金黄的麦浪。过去农人割麦子,常说捆麦个子要打yào,凡是农村的人都这么念。但到底怎么写,我在乡下问过,基本上没人知道。我曾跟着大人割麦子,自然也这么念,但从没有深究过是哪个字,所以也是模模糊糊,得过且过地迷惘着。民国戏剧家保定人齐如山也是农学专家,那一日翻他的书,看到这个词,才猛然醒悟:原来所谓的yào,竟然是“约儿”,还是个儿化音,约者,约束也。这使我想起保定的儿化音,或许这个字,就是在保定这一带长大的,带着保定的土音。我们这一带口语中,“约”有一个音叫作yāo,到现在,用秤称东西,还叫作约(yāo),你要非说称(chēng),免不了会有怪异的目光飘过来。

民间的字词,听上去很土,但往往已经流传了数百、上千年。生产队时期,赶牲口碎地的有个工具叫做lǎo bà,我一直认为是“老耙”这个词。直到近些年,经常翻农学的书才知道,所谓“老耙”,实际上应该叫作“耢耙”,早在南北朝时期这个工具就已经出现了,许多画像砖上留下了那时人立在耢耙上碎地的画像。还有一个字,读作shān,就是割草割苜蓿时使用的工具,我一直闹不清是哪个字,到前些年才知道是“钐”字。这个字,历史也很早,是南北朝时期的农具,是一种大镰刀,用于割草类植物,现在陕西、河南等地农村还有使用。

再比如,zhuāng dàn,现在好像是句粗话,但早先我从形意上怎么也联系不起来,怎么会是粗话?研读戏剧史,偶有发现,或可解释。北宋时期,杂剧流行,其角色类型有五种,其中有名为“引戏”者,其职能是引出下一场戏,是串联整场演出而不让观众感觉突兀断裂的不可或缺的人物,多数是兼扮女角,称为“装旦”。这样的“装旦”角色,并不是杂剧的主角。或许是看中了“假装”的功能,人们把这样的角色看成是古代演戏的地位低下的“优”,民间发挥语言的延伸功能、贬损功能,把这样的词汇,以一种蔑视的态度,送给了那些弄虚作假、坑害别人的人。经过历史的演绎后,骂人的成分愈加浓厚。无奈扮女角的戏剧大师们“装旦”的很多,于是赶忙换个叫法,把“装”字去掉,直接就叫作“旦”了。一个戏曲的行当就这样定型了。

村人常说“ruá儿了”,言衣服磨得起毛了,得小心一点,别弄破了。因为是口语,所以很少上大堂,极其少见。写文章的人宁可绕过去,换个字一样也可以写得销魂。少时学习过冯延巳“手挼红杏蕊”的词句,那时并不知道“挼”和记忆中的这个怪音怪词有什么关系。前些日子,生出走捷径的遐想,把这个字置于朋友圈里询问,朋友把查到的“挼”字的截图发给我,其含义是揉搓、摩擦,是个动词,不是形容词。这才明白,民间是把这个挼字形容词化了,变了音,才有了那样的说法。一时的短路,引来了朋友帮忙,体会出“高手出民间”确实不虚。

另一个话题是怎么解释“不当家花拉的”。这个词在《红楼梦》等清代小说里出现过。这是句京话,我们这里也有此说。早年间看《红楼梦》,记得当时大部分诗句都能背下来,但对这个词却是懵懂。后来世事纷纭,生活蹉跎,没了那份心情,红楼的梦,连带着这句土语,就成了一个渺渺的幻想。近来心有不甘,绕世界查找这个词的含义,还真是找到了解释。《顺天府志》云:“家”是“价”的转音,无实际意义,是一个语助词。一般百姓解释说,不当,就是“不应该”的意思。《帝京景物略》云:“不当价”就是“罪过”的意思。可见百姓“不应该”的解释有几分道理。至于“花拉”,也应该是一个语助词。如今,这句话,恐怕许多京城人也不大提起了,我们这里更是稀罕。由此妄想,这土腔土调,有谁还会珍惜?

说起天文,农人的眼光很毒辣,硬把遥远的天空和自己的生活紧密关联起来。我们处于冀中地带,天文和农业的紧密联系,催发了许多民谚,其中就包含着许多对天文现象的总结。村里白发翁媪都会说,二十二二十三,月亮正南。意思是,农历二十二二十三,黎明时分,月亮到了正南方。我小时候也跟着念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没有认真想过,恐怕村里人也不知其所以然。后来上大学,就拿着《天文考古学》去读,细细琢磨,知道这是月亮运行规律所致,每月的二十二二十三,月亮在子夜时分升起在东方地平线,我们看到了下弦月;黎明的时候,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从西方地平线落下。

很多东西就是这样,如果深究,需要下点功夫,明白了,会有很多乐趣。所谓广博知识,大概就得这样积累。很多地方语言,隐藏于语林深处,彰显着历史的痕迹,牵引着历史深处的某种现象,这是我们不敢也不应对地方语言小觑的原因。面对大海,愿做一粒沙子;面对知识,愿做永远的学生;面对众人,愿做谦虚的奉献者;面对生活,愿做不怕寂寞、奋力向前的探索者——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人是要学习一辈子的,哪有停止的道理。

2022-11-03 张子敬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3337.html 1 土里刨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