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杰
“驻村工作队带我们抓党建、兴产业、搞建设、谋发展,给我们解决了很多急事、难事、愁事,尤其是带着我们种植订单玉米,村民收入增加不少……”聊起沧州师范学院驻村工作队,孟村回族自治县东赵河村的党支部书记张向阳有说不完的话。
沧州师范学院驻村工作队在东赵河村驻村已经6年。6年来,东赵河村的建档立卡户全部实现脱贫,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驻村工作队也从脱贫攻坚的历史舞台走向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续写驻村工作新篇章。
驻村工作队队长张金峰说,乡村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为此,驻村工作队首先抓好理论学习,与村“两委”干部一起深入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当好党的富民政策的宣传员,做到有问必答、说得清道得明。同时,集体研究村庄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列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清单,结合工作队的优势,集思广益,制定发展措施和方案。
东赵河村是纯农业村,村民大多以种植粮食为生,没有特色产业,增收缺抓手。工作队考察发现糯玉米种植难度不大,并且市场前景好,便和村干部商量,鼓励村民在拓荒地块试种糯玉米。这个想法得到了村干部与村民的赞同和支持。
筹集资金、联系种业公司、提前找好销售渠道,工作队围着“一穗玉米”忙前忙后,种子种下后,又聘请市、县农技人才和专家进行施肥和后期管理的技术指导。今年7月,糯玉米迎来成熟期。试种的20亩地亩产1500公斤,按照合同每公斤1.5元的价格,亩均增收1000元,乡亲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脱贫村民刘中花之前家里种着几亩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如今通过种植玉米多了一份收入,缓解了部分生活压力。“糯玉米是个好项目,今年工作队把我领进了门,我和其他村民商量着明年扩大种植面积。”刘中花憧憬着明年的农事,感觉自家日子更有奔头了。
玉米收获后,剩下的秸秆还可以用来发展养殖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联系当地的保森牧业公司,指导村民与牧业公司签订养殖合同,依托企业养殖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多元化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目前,东赵河村的肉羊存栏800余只、肉牛存栏800余头,养殖业小有成就。
为解决全村三分之二农田靠天吃饭问题,增加有效灌溉面积,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争取140余万元资金新建一座扬水站,增加水浇地面积2000多亩;筹措资金,协调机械开挖整治农田沟渠,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为粮食增收打下坚实基础。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工作队筹集6万余元资金帮助修缮被雨水冲毁的两座桥梁,投资万余元进行河道清淤、坑塘围栏建设、修补道路,方便了百姓出行。
这一件件实事带来的是东赵河村肉眼可见的变化,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强了、群众的笑脸更多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令我们倍感振奋。”张金峰说,接下来,工作队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如既往地履行帮扶职责,扎实做好理论学习、产业帮扶等工作,真正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村干部,为东赵河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