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4日
第06版:06

74年后的再次“见面”

本报记者 周洋

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将画像送到烈士亲属(中)手中。 (资料片)

“这幅像画得太好了,感觉非常亲切,真是太感谢社会上的好心人了……”在接过二爷爷郑希成的画像后,40岁的东光县大单镇西芦塘村村民郑泉威眼含泪水对本报记者说。

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前夕,由本报记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沧州“帮烈士寻亲”志愿团队,开展了“送烈士画像回家”活动,将烈士画像亲手交到了烈士亲属手中。整个仪式过程庄严肃穆。

原来,今年5月,沧州“帮烈士寻亲”志愿团队联合山东志愿者,为1948年3月牺牲并安葬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的8名解放军烈士寻亲。经过20多天找寻,陆续和郑希成、魏文林等4名沧州籍烈士的亲人取得了联系。

在网上得知这件事情后,浙江省金华市的叶庆华女士非常感动。叶庆华的丈夫孟祥斌也是山东人,曾是一名解放军军官,15年前为救一名跳江轻生者而牺牲。后来,叶庆华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对所有烈士的敬仰,这些年不知疲倦地为无名烈士寻亲。走访中,她得知很多烈士生前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成为烈士亲属一辈子的遗憾,由此萌生了为烈士画像的想法。她去年成立了一支“为烈士画像”公益团队,志愿者都是各地美术专业大学生和各地美术协会的会员。

叶庆华辗转和几位烈士亲属以及本报记者取得了联系,表达了想为烈士画像的愿望。

郑泉威作为郑希成烈士的侄孙,获知信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

郑泉威说,爷爷那辈就哥儿俩,郑希成烈士是弟弟,24岁时就参军了,牺牲时31岁,未婚。

“我以前听父亲说过,当年得知二爷爷牺牲后,爷爷奶奶一直四处探听安葬地,但一直杳无音信。”郑泉威说,他们一家三代人都在寻找烈士的安葬地,由于寻找无果,家中几位老人都带着遗憾离去。

郑泉威说,感谢各方爱心人士的付出和努力,找到了二爷爷的安葬地。但二爷爷参军时很早,没有留下照片,也不知道长什么模样。于是他就按照画像志愿者的要求,描述了一下家族男性的大概轮廓和主要特征,并提供了几名长辈年轻时的照片,尽最大努力还原烈士容貌。

其间,叶庆华协调负责为郑希成烈士画像的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志愿者,按照家属要求多次对画像局部位置进行了微调。

“每张烈士画像,都是经过不停校对,反复沟通,征询烈士家属意见后精心创作的,力争最大限度复原烈士生前的模样。”叶庆华说。

上个月,郑希成烈士的画像创作完成,由于疫情防控等因素,叶庆华等将画像精心装裱,寄到了沧州“帮烈士寻亲”志愿团队成员、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张福国手中,请团队代为送达。

“让送画像过程充满仪式感,既是对画家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对烈士和其家属的敬重。”沧州“帮烈士寻亲”志愿团队成员王吉仓说。

当天,东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在和郑泉威沟通后决定,将把烈士的画像挂在东光县革命纪念馆的英烈墙上,供家属和各界群众缅怀祭拜。

牺牲在齐鲁大地74年后,郑希成烈士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了故土。

郑泉威在整理烈士画像的时候,发现画框背后夹有志愿者写给他的一封信,信最后写到:“我们坚信,一代代英烈创造的美好今天,必将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呵护,烈士的精神,必将得到全社会的用心传递。我们将与您一起,共同守护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之战斗和奉献的青春中国……”

2022-11-04 本报记者 周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3387.html 1 74年后的再次“见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