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4日
第06版:06

戴好口罩 利人利己

防控新冠病毒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科学佩戴口罩,口罩也因此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必需品。那么口罩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又是如何影响着社会文化呢?

戴口罩的行为最早可以溯源到西周时期,《礼记·曲礼上》记载:“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几乎与我国西周同时期的古代波斯,当时信仰的拜火教认为俗人的气息不够纯洁,故而在举行宗教仪式过程中,会用一块布包裹住脸。在这个时期,出于礼仪方面的考虑,古人已经有意识地遮蔽口鼻。

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是古人从卫生角度开始遮蔽口鼻的最早记载,也因此有人将元人蒙口鼻的绢布视作最早的口罩。

14世纪,欧洲黑死病(鼠疫)肆虐,医生为了保护自己,发明了形似鸟嘴的面具式口罩,通过“鸟嘴”中放置的香料和草药,过滤所谓“瘴气”。虽然他们对于鼠疫的致病原因的认识是错误的,但确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过滤病原体的作用。但由于鸟嘴面具形象较为惊悚,且医生常常出现在病患死亡之处,“鸟嘴医生”的形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成为死神的象征。

19世纪前,对口罩的使用多是经验的产物,缺少对其作用发挥原理的研究。直到186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了细菌;1897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弗鲁格通过实验证明,医护人员在手术中对着创口交谈的行为可能引起伤口感染发炎;德国外科医学家米库里兹在同年提出:医务人员施行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样的口罩被称为“米库里兹氏口罩”。这是现代意义上有记载的首款医用口罩,自此以后“戴口罩”成了医护人员的标准形象。

在利用口罩对抗疫情的历史上,有一位华人不得不提,他就是伍连德。1910年,哈尔滨暴发鼠疫。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的伍连德临危受命,赴哈尔滨调查处理疫情。经过深入调查,他发现导致鼠疫迅速传播的罪魁祸首正是飞沫。为了控制飞沫传播,伍连德设计了“伍氏口罩”,即用双层棉纱夹一块吸水药棉。这种口罩不仅造价低廉,而且效果明显。在伍连德的努力下,哈尔滨傅家甸疫区不到4个月疫情就迅速被控制,死亡人数下降为0,伍连德本人也因鼠疫方面的研究,在1935年被诺贝尔医学奖提名为候选人。

口罩在阻断疫情传播方面的作用已经被科学证明,戴口罩不仅可以保护自己,避免接触或吸入他人飞沫,更可以降低自己的飞沫量,避免病毒传播、扩散,可以称得上是“利人利己”之举。在全民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佩戴口罩,不仅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更是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生命的尊重,是文明礼貌的新内容。

吕庆元

2022-11-04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3390.html 1 戴好口罩 利人利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