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杰
前两天,献县临河乡梁庄村75岁的村民李金领刚卖了一些玉米,数着票子,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今年收成最好。”不光李金领家,梁庄村其他种地的村民今年都赚钱了。大伙说,多亏有了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从买种子到浇地、打药全都管了,他们今年种地省心又省力。
“多动腿、勤入户,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正是在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中,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驻村工作队队长秦立杰说。
今年夏玉米备耕储备物资时,工作队和梁庄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由于农用物资流通不畅,多数村民还没有准备备播物资。“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梁庄村每年大概种植玉米800亩,若本年玉米不能顺利种植,会影响村民一年的收成。于是,工作队向派驻单位反应情况,并与村“两委”干部对村内种植所需的种子数量进行统计。在派驻单位的支持下,玉米种子和除草剂很快被运到村里免费发给村民,帮助村民完成播种。
种子种下去了,接下来的浇地、打药都是力气活儿。梁庄村的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地里干活的都是留守老人。夏天,他们自己背着药机子在地里打药,常常汗流浃背。“今年不用我打药了,驻村工作队联系飞防队给农田免费喷洒农药,一天把全村的地都喷了一遍。”李金领逢人便夸工作队好。
以往,村民们用机井浇水,水流很小,前一家的地浇不完,后面村民都得干等着,常常引发矛盾。考虑到村东的农田紧挨着一条河沟,里面水量充沛,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决定协调相关部门改造电网,铺设引水管道,从河沟里抽水解决村民浇地难题。改造后,村民浇地用电量由原先的每亩36度降低到每亩9度,且水量大,不但能减少村民投入,还缓解了用水争抢问题。
“心里想着村民,能干、想干的事就有许多。”工作队队员王立梅说。梁庄村有许多村民种树,但是由于受种植技术、销售渠道等因素的影响,效益并不好。工作队鼓励大伙改种玉米,并发挥所学农学专长,全程指导他们科学种植。同时,鼓励开展土豆玉米轮作,土豆收了再种一季玉米增加收入。62岁的村民郭东海以前种树时,两年才卖400块钱,今年听了工作队的话,一亩地能挣2000块钱。“工作队就是行。”郭东海竖起了大拇指。
推进墓葬改革关系到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工作队与村“两委”进行了研讨,决定在村北的一块盐碱地上建设公墓。虽然是盐碱地,但也有几户村民的农田在那里。工作队和村干部经与村民协商,将村北整改土地与村北盐碱地等面积置换,并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如今,公墓项目得到县民政部门的支持,即将开工建设。
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驻村工作队队员齐海坤翻开笔记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村里有现成的油坊,且花生种植多,可以考虑升级改造油坊,加工销售粮油产品;村里家禽资源丰富,可考虑将鸡、鸭初步加工,发展“风干家禽”产品;村庄四周20公里没有物流站,可以考虑发展物流行业,通过设立物流站,带动村内脱贫户人员就业……齐海坤说:“农村发展有无限空间,大家多出点子、多想办法、多办实事,努力让梁庄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交出一份优秀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