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在沧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医生,是公务员,是教师,是工人,是民企老总……在平时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兢兢业业;在人间烟火中,他们掂量着自家的柴米油盐。可一旦有人需要紧急救援,他们就会即刻换上耀眼的天蓝色队服,一往无前。他们,就是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员。
在河间燕京维也纳酒店工作的张岩,就是其中一员。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张岩心中始终充满社会责任。2020年初,当他在网上看到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为狮城进行消杀的忙碌身影后,毅然决定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
两年来,他先后执行溺水、抢险等救援任务38次,社会服务40余次,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生命与希望。
防疫消杀 热心公益显担当
今年3月疫情期间,张岩积极承担队里的公益消杀任务,除了在沧州北高速出口为下高速车辆防疫消毒外,还到河间市的一些企业、学校和村庄进行消杀。
每次接到任务,张岩都要在现场兑好消毒药剂,穿戴好一次性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然后背起30多公斤重的消毒药桶和弥雾机,缓步前行。
在平地上干活还好些,上下楼梯时,除了耗费体力,还会呼吸不畅,张岩每次都努力克服不适,咬牙坚持。
消毒药剂味道很浓烈,即便有防护装备,被熏得咳嗽、嗓子疼也是常事。
消杀结束后,脱下防护服,往往是通身被汗水湿透,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赶上冷风一吹,就又冻得直打哆嗦。
每次消杀作业,蓝天救援队都会出动十余人,大家轮流上阵。上午忙完,中午抓紧时间吃点方便面之类的简餐,在车里凑合休息一会儿,下午接着干。最紧张的时候,每天要消杀十几个小区,一天下来得走3万多步。
虽然如此辛苦,但是张岩坚持随队出色完成了12次消杀任务,同时还积极参与身边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不遗余力为抗疫作出自己的贡献。
抗洪抢险 7天转移1300余名受困群众
去年夏天,河南省郑州市的水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7月21日那天,沧州蓝天救援队决定前往增援。看到队里发布的备勤通知,张岩第一时间报名。当晚11点,张岩和队友们到达当地救灾指挥中心,接受任务后,马不停蹄地赶往重灾区——郑州市白沙镇。
到了白沙镇,由于水下杂物较多,为了转移和搜寻被困的群众,张岩和搜救小组的队员们只能下船,在齐腰深的水里拉船艰难行进。他们半天时间共转移群众40人、解救受伤群众2人。
中午短暂休息后,张岩开船继续和队友们进行搜救,由于通信不畅,搜救难度很大,他们来回穿梭于各个受困小区,通过大声呼喊和救援哨音找寻被困群众,下午又陆续救出30多名被困人员。
搜救中,太多热心人牵挂着搜救人员的冷暖。一位群众刚在安置点领到面包和矿泉水,当得知张岩一直水米没打牙,硬是把面包塞到他手中。虽然身体泡在水中很凉很冷,但张岩的心里暖暖的,群众的信任与热情让他备受激励。
张岩跟随救援队伍马不停蹄转战灾区,相继赴河南师范大学转移在校师生,到卫辉县转移医院和敬老院的被困人员。在卫辉县,他和队友们靠肩扛手抬,用了一天时间,将所有病人和老人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点。
就这样,整整7天,张岩和队友们累计救援转移被困人员1300多人。
大年初一 令人心痛的溺水救援
冬去春来,残冰消融,岸堤松软,事故频发。
今年2月1日,大年初一,下午4点多钟,张岩正和酒店工作人员紧张地为客人准备年节饭。突然,从沧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工作群里得知,河间市沙洼乡刘天宫村附近有一男子落水。张岩第一时间报名参与救援。他迅速收拾好装备,把工作托付给其他同事,匆匆赶往现场。
张岩赶到之后发现,这个坑塘宽约50米,深3至4米,坑塘里结着冰且长满苇草,给救援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他和队友们立刻展开营救。他们把打捞船从厚一点儿的冰面推到消融的水面,再逐渐靠近男子落水点。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打捞,他们终于发现了落水者。但令人惋惜的是,落水者已无生命体征。
返回酒店,看着客人们开心地吃着年节饭,张岩的心里却百感交集:落水者的亲人,该怎样度过这个春节?
每次施救溺水者,特别是遇到未成年人溺水身亡,张岩都会无比惋惜痛心。为此,他和队友们多次到学校、社区宣讲防溺水知识,希望大家都能够提高警惕,远离陌生水域,不让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