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2年11月10日
第05版:05

多点碰撞梳理沧州“大文化”

祁凌霄

今年,《杂文月刊》连续刊载了沧州王长松谈沧州文化的系列文章,计有《桨声灯影映名楼》《鲜为人知的雕版印刷》等。已刊和即刊的文章,均来自于王长松近两年对沧州文化的整体思考和梳理,有数十万字。文字虽已结集、尚未出版,但审视其思路、架构、语言风格等,是散文?史论?学术研究?似乎都有影子,但又都不是。这不禁引人思考——就推介沧州文化而言,大众更需要什么样的文字?

传统文化素以整体观为重。近代以来,受西式思维影响,专业分工趋于细化,学术分科越来越细。成就固然可嘉,但科门分而再分永无穷尽。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俯仰之间,忽然白发苍头,陷于空疏、琐碎、卖弄或冷僻,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研究的本意。专于一门,当然有利于纠正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偏失,陷于空疏、琐碎、卖弄或冷僻,则使学术孤立,与大众疏离。

王长松不是文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以管理、筹划见长,虽非学界中人,但对学问素抱敬畏心,屡行致用之愿。数年来,无论是在沧州、省会,还是在衡水,他都利用工作间隙,从各种似乎独立的学科中探求沧州多样的文化历史,以摸索它们之间、它们与社会的关系,它们作为文化存在的共性,并加以纵横勾连,盘点整合,转化成为可触可感、有现实历史意义的文字。所谓旁观者清,对文化整体审视的思维和视角,恰需一些专家吸纳。挖掘文化原点,厘清原点因历史变迁而衍生的线、面关系,又是整体看待沧州文化所必须。

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传统文化以简要鲜明、真情实感为要。一言道破,片语中的,朴实无华,直达大众所思所想的文字更动人。任何学问,无论多么高深,都需要关注人、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沧州文化研究更应如此。这种关注不能偏离一个基准——人情,个人的情感及人共有的通感。言而无情,受众有限,行之不远。比如,人性普遍好奇,这种好奇夹杂其他情感,往往会衍化为对前世今生、对家国历史变迁的关注或关怀。虽然文化研究素以严谨准确为第一义,多以第三者口气叙述曾发生的事实,但是,没有情感的文字往往给人以冷峻、枯燥、干瘪的感触。对大众而言,这样的文字读下去、读完的兴趣似乎不大。

王长松在文字里进行了原点到底是什么的推演,这也是大众所关注的焦点。虽然有些推演或有瑕疵,但这种大众性人文情感、视点、原点相互碰撞发出的心灵回声,却能激荡人心,提供新思考。瑕疵随时间推移可陆续补正,而回声和激荡提供的价值,历久弥珍。

对学术、文化而言,如果研究成果能和活泼泼的人生产生关联,那当然值得。但现实中,许多宝贵的人生,往往被所谓的研究浪费。鲁迅遗嘱中曾说:千万别做空头的文学家。若学问与空头成为发小闺蜜,那么无论是文学家还是研究家、学问家等,皆无存在之必要,不如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沧州的优秀文化本来就是整体的、富有生气的、关怀人生的,虽然情随事迁、文随世转,但基点不变,动态久恒。传统文化精髓之所以能够历数千年而不衰,其原因,就是这些精髓生动活泼而又整体内动,不断在内部生发出适应历史、社会、大众情感等变迁的整劲,文而能化而非僵死不化,或有挫折,但挫折中曲折行进,在挫与折中鼓荡着生生不息的魅力。

采撷沧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节点,对重要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或推想,视点、焦点、原点多点碰触,尝试通俗不庸俗的思考方式和语言表达,从而使沧州文化广为人知、深入普通群体,鲜活灵动,不仅对地方文化建构有重要意义,同样可抽绎出梳理“大文化”的规律和方法。

2022-11-10 祁凌霄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3719.html 1 多点碰撞梳理沧州“大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