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舞台的落幕,都是他们最激动的时刻。那一刻,镁光灯昏暗且柔和,艰辛、动力、温暖、光芒……都会化作紧握的双拳、紧紧的拥抱,以及脸上的笑容和泪水。
少年有梦,不能止于冲动,更要付诸行动。
开启话剧之旅
邻家女孩,美目盼兮。赵芸就是如此,美好且生动。27岁的年龄,在青春逐梦的路上,执著前行。她是剧团的创始人,也是大家口中的导演“芸姐”。
赵芸本科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就读于香港都会大学创意文学写作专业。
热爱话剧艺术的她,2017年泡在南京的各大剧场里看了很多场话剧。那时候她就在思考:“为什么我的家乡没有话剧?我能不能把话剧搬回沧州?”2018年,她回到沧州,与来自“上戏”“云艺”“河传”“天师大”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年轻人一起,开启了话剧之旅。
5年时间里,赵芸从学生成长为社会工作者,她的小团队也吸引了一批年轻的“00后”话剧演员,并且拥有了近5000人的粉丝群体。5年间他们排演了7部话剧,延伸出了话剧讲座、表演沙龙、剧本围读会等活动。团队不断壮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沧州娃演“沧剧”
“沧州是我的家乡,这里有六大文脉、运河故事、非遗文化与著名历史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可是年轻人并不了解这些。若我们通过话剧这门舞台艺术,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自己的家乡,主动走进图书馆、博物馆,那我们的排演便是有意义的。”说起沧州文化,赵芸脸上满满的自豪。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们编排了话剧《月是君盼明》。剧本刻画了一对因战争而分离的情侣,在情理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家国之间的故事,恰如无数百年风雨中的革命志士。有粉丝在观看后留言:“终于理解了老一辈的家国情怀。”
今年狮城文化艺术节话剧周,他们的展演剧目《月亮代表我的心》,讲述了一段上世纪80年代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许多“80后”看完觉得十分真实,更加懂得了珍惜身边人。
话剧是载体,文化是核心。通过话剧这门舞台艺术,他们以家乡为背景,讲述沧州故事,传递沧州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家乡、爱上家乡。
非遗古琴传承人巩清源与赵芸合作过两次融合音乐会,就是把话剧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演出,并一起策划了七夕特别剧目《一双人》,巩清源负责其中的音乐制作。“之所以两个人能一直合作,就是因为我们有同样的目标:都想用自己的专业宣传家乡文化。”巩清源说,今年夏天,《月亮代表我的心》演出结束后,他与赵芸决定共同创作一部以运河为题材、以清初为背景的音乐历史剧《清州记》,再现运河两岸的风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把运河文化传递给年轻一代。
情怀少年“入梦”来
“85后”高蔚是一名文化服务志愿者,2013年至今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弘扬传统文化。几年来,都想将沧州的历史名人用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与赵芸一起策划了话剧《一双人》,讲述沧州兴济张娘娘和明孝宗相守一生的爱情故事。
22岁的裴天琦大学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专业,在4年的大学生活里,参加了几十场戏剧演出,但工作却与专业无关。今年加入剧团,她说,这让她在被工作填满的生活里终于有了可以“做梦”的地方。
“00后”的高辰,还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他觉得剧团就像一个家,既收获了温暖,又增长了本领。他们围读剧本,用专业、才华、情感、经验碰撞出更多火花,继而也养成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阅读习惯。“我们需要戏剧,无论哪一代的人都需要戏剧!通过戏剧能让年轻人学会情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自己的家乡。”高辰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由粉丝观众转变成剧团演员的宫晨感触更深。去年,在观看了赵芸策划的即兴小剧场后,她被赵芸的热情和情怀深深感染,于是自告奋勇加入到话剧《月是君盼明》的排练。她一直觉得有机会在工作之余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幸运,所以哪怕是下班后耽误休息时间排练、冒雨往返于单位和排练厅,她都甘之如饴。
“入梦”不是梦,长怀少年心。他们在梦幻的舞台上,用不一样的嬉笑怒骂展现着人间的喜乐悲欢,用话剧描绘更加多彩的未来,传递爱与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