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
第02版:02

搭建“连心桥” 厚植“鱼水情”

——记市委政法委驻献县韩村镇中大屯村工作队

本报记者 张梓欣

“他们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事,把我们村变成了平安小康村……”说起市委政法委驻献县韩村镇中大屯村工作队进驻村子之后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马桂华如是说。

中大屯村距献县县城35公里,地处河间、沧县、献县三县交界处,属于纯农业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村民主要依靠外出打工、手工品加工、种植养殖维持正常生活。全村共有建档立卡户41户104人,截至2020年10月已全部脱贫,去年人均收入达到13544元。

脱贫不是目的,能够持续“造血”才是长久之计。这也是工作队队长王德龙一直在琢磨的事。村里原来有个皮革加工厂,是李庆峰和杨三俊夫妻俩的手工作坊,厂房就在自己家的一楼,外加4间平房。平时这个作坊的产品销路还不错,作为致富带头人的李庆峰夫妇十分热心公益,总是给村里捐款捐物,工厂还为一部分本村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因此杨三俊已经被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王德龙觉得村内多为老人、妇女和残疾人留守,这些人也是重要的劳动力资源。经过逐街逐户走访调查后,工作队摸清了思路,与杨三俊深度合作,先后成立了“中大屯村扶贫创业培训基地”和“巩固脱贫成果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车间”。

为让扶贫车间更好地发挥作用,工作队积极联系合作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人员需求情况,梳理企业参与扶贫车间的协议履约、收入分配情况,并积极帮忙跑办,帮助该企业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提升,将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工作落到实处,力求扶贫车间长久存续。

如今扶贫车间已经走上正轨,形成了“扶贫车间+企业+学校”的模式,由扶贫车间为脱贫户免费培训派单、上门接收、到家指导。截至目前,脱贫户王贵苓等近20余户实现就业创收。王贵苓说:“家门口就业,计件给工资,我一天能做不少活呢,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真是太感谢党和政府了。”

扶贫车间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村里的人居环境改善。村民往返扶贫车间的道路不畅,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组织人力物力,建成横贯本村南北的“连心路”,并实现道路绿化,主要干道安装太阳能灯16盏。为完善便民配套设施,驻村工作队腾出一间50余平方米的房子,改造为中大屯村便民服务中心,为扶贫车间的日常工作提供场所。王德龙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扶贫车间的改造提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带动中大屯村持续发展。”

2022-11-18 ——记市委政法委驻献县韩村镇中大屯村工作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4445.html 1 搭建“连心桥” 厚植“鱼水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