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2日
第06版:06

阅读 遇见更好的自己

杜义霞

我出生在1970年代中期,一个偏僻农村的多子贫困家庭。物质供应匮乏,金黄的玉米面窝头,一缸缸腌萝卜,一坛坛黄豆酱……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依然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青葱懵懂的心思,伴着时光摇曳,将身影一天天拉长。我背上书包步入学堂,开始了人生启蒙。

自小看到书本,我便爱不释手。识字后,凡是有字的地方,总能一下子吸引我的目光。糊在屋顶上或土墙上的旧报纸,翻得卷了边儿的新华字典,对我来说都如获至宝。躺在炕上仰面朗读,或捧在手中一遍遍翻看,乐此不疲、沉醉其中。

随着识字的增多,对阅读的渴望愈加强烈。那时大量的课余时间除了挖菜割草,就是满村疯玩疯跑,而埋藏在心底的对文字的痴迷,却总是自然而然地冒出来。那时候的课外读物,就是在伙伴儿间传阅的几本小人书。由于反复传看,往往都是纸页松软、卷着厚厚的毛边。但那一页页插图、一行行简洁明了的文字,一遍遍摩挲翻看,也毫无倦意。身边小伙伴的打闹声、嬉戏声都游离于思绪之外。每当有书在侧,都会一次次抽回被小伙伴拉住的手,抛开那些喧闹的游戏,躲在一隅,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尽享阅读的快乐。

后来,家里有了几本小说,先是一本厚厚的《海岛女民兵》。这是我上小学后看的第一本书,因为识字太少,很多内容都读不懂。只模糊记得,书的封面是淡绿色,印着几个短发妇女的形象,在海岛巡逻,主人公的名字叫海霞。记忆中,那本书封面有些发皱,淡绿的色彩也因纸张的褶皱而脱落,整个封面显得斑驳陈旧。到四五年级时,我看了《张勇的故事》和《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这两本书是我在煤油灯下读得最认真仔细的。《张勇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天津青年自愿到边疆牧区接受锻炼、顽强成长,并最终付出生命的故事。牛粪炉子、羊皮大衣、一头头可爱的羔羊,严冰风雪,天寒地冻,生满冻疮的双手,张勇视牧民如亲人的形象,深深感动着一颗幼小的心灵,成为我童年时崇拜的偶像。《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讲述了西藏农奴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和解放后对新生活的歌颂和向往,有些章节至今仍历历在目。

这几本书,构成了我童年时代几乎全部的课外阅读。它们或许在内容上都带着时代的烙印,但无一不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那一个个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之后,随着课业加重,心无旁骛的课外阅读日益减少,接着就是忙于工作和生活,日子被数不清的具体事务填塞。有很长一段时间,一摞摞刚翻几页便被搁置的书本,被久久冷落在桌角。但爱书的本能依旧未改。看到一本好书,那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立刻涌上心头。书攒了一本又一本,而时间似乎总被杂事占据,少有安心捧读的时刻。

后来有了智能手机,大量的信息资讯蜂拥而至,便捷化的方式、碎片化的阅读,无形中剥夺了部分纸质阅读的时间。但每当触摸到那一本本散发着幽幽墨香的书页,那种静心品读的亲切感,在心底再次缓缓升腾。想起那些资源匮乏的岁月里,捧起一本书便如获至宝的欣喜,不由得对书架上被自己荒置的书本生出一丝歉意。

浸润在墨香的世界里,静心凝神展开一次深入而纯粹的阅读,是喧嚣世界里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一次美好的阅读,就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心灵盛宴,足以抚慰疲惫的身心,激发生活的热忱,带给我们温暖和感动。

繁忙的工作之余,捧一本心爱之书,随意翻阅或精心研读,读到精彩之处不由暗自赞叹;看到心仪的句子,赶紧做好摘录,捕捉住那些灵感的片段,来激发生活的感悟、丰富词汇的储备。书本总是带给我源源不断的精神补给。善读可以医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一书在册,你的心便足以丰盈,你的时光也变得愈加五光十色、绚丽缤纷。与阅读相伴,前行之路会看到更美丽的风景,体会更饱满的人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2-11-22 杜义霞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4653.html 1 阅读 遇见更好的自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