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张翠翠 郭聪慧
“太感谢这些志愿者了,只要有时间就来陪我聊天谈心,还帮着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沧县捷地回族乡捷地村的买树坤说。
今年68岁的买树坤是独居老人,儿子长年在外地工作。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不会使用微信,捷地回族乡捷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就将买树坤确定为“十必联”对象,与他结对的志愿者买树菲每周至少上门1次,帮助他打扫卫生、清洗衣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将老人的需求登记在册,在村“文明实践办实事”志愿者群发布,志愿者结合自身实际“接单”,为老人送服务上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沧县以服务群众“十必联”工作制度为依托,实行服务群众包联制度,遇到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参军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十种情况时,文明实践所、站负责同志或党员志愿者就主动上门了解情况,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支持,做到红白事必联、家庭困难必联、矛盾纠纷必联、合理诉求必联、突发事件必联、残障人员必联、重病人员必联、空巢老人必联、留守儿童必联、军人军属家庭必联,并根据特殊群众需求开展长期性、常态化精准志愿服务,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给姜庄子村的李大娘购买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每周六上午定期给东花园村独居的刘大爷打扫卫生;及时给父母外出务工、跟随奶奶生活的小美购买学习用品……翻看姚官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管理员李海博记录的“十必联”工作台账,详细记录了群众实际需求、结对帮扶志愿者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各村管理员的详细信息。
沧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建立台账、微信群等方式,将群众与志愿者紧密连接起来,做到“群众有需求、志愿者有响应”,实现志愿服务项目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切实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沧县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521支,注册志愿者10万余名。自“十必联”工作机制建立以来,依托乡镇“文明实践管理群”、村级“文明实践办实事志愿者群”,收集、整理各类群众诉求4000余件,已全部落实志愿者结对帮扶,广大文明实践志愿者成为活跃在群众身边的贴心“小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