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
第03版:03

放下锄头拿起笔 纸上耕耘成画师

本报记者 孙 杰

前不久,在市里举办的一次书画作品募捐会上,一位皮肤黝黑、双手略显粗糙的参会者,带着一幅精致的工笔画走上台前。

她叫邢秀娥,今年57岁,沧县汪家铺乡杨桥村人。谁也想不到,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是沧州市工笔画协会会员、运河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她自学工笔画20余年,擅长花鸟、鱼猫、人物、山水等多种绘画主体。

邢秀娥的父母都是农民,她是家中的长女,下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她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平时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她总爱在本上画其中的人物,同学们都夸她画得好。

她的弟弟有一定工笔画功底,这令邢秀娥羡慕不已。不过,当时孩子还小,她实在没有精力。终于等到孩子们上了学,邢秀娥决定跟随弟弟学习工笔画。

邢秀娥从弟弟那里借来绘画教材和书籍,买来各种绘画工具,在当老师的亲戚的帮助下结识了一位擅长工笔画的美术老师。就这样,在30多岁的年纪,邢秀娥开始学习工笔画。

邢秀娥从素描临摹开始练起,她拿着自家相册和美术书上的人头像反反复复地画、一遍一遍地改。遇到困难时,就跑去向老师请教。

谈起学画画最难的地方,邢秀娥说是时间不够用。“家里种着9亩地,地里的活太多了,只有农闲时才能塌下心来画。”由于长年与土地打交道,邢秀娥身体结实、皮肤粗糙,可是当她放下锄头、拿起毛笔在宣纸上耕耘时,细腻的笔触却令人动容。

在她的家中,挂着一幅历时一个月完成的《子孙和合图》,这是她的得意之作。作品是临摹的宋代著名婴戏图,表现5名孩童在宫廷花园中嬉戏的场景。邢秀娥说,为了表现童趣,她在刻画孩子的神情动作上,颇费心思。除了栩栩如生的人物,邢秀娥将宫廷内家具器用、庭院装饰物也刻画得精致而逼真,整幅画作构图饱满、用色丰富,再加上寓意美好,全家人都十分喜欢。

坚持绘画20余年,邢秀娥家中的绘画作品随处可见。她有时会把画好的工笔画分享到社交平台,不仅让她收获了一众粉丝,也使得这位农民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曾有人专门找她临摹宋代李公麟的水墨名作《西园雅集图》。

为了与更多优秀的画师交流学习,她陆续加入了沧县老年书画研究会、运河区美术家协会及沧州市工笔画协会。她把每一次协会活动都当作自己学习进步的机会,虚心与他人交流绘画技法,因此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提升她的绘画水平帮助很大。

2020年,她拜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路雨年。路雨年擅长工笔画,以画鱼著称,作品细腻俊美,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跟随路雨年老师集中学习画鱼的那段时间,她收获很大,不仅能将千姿百态的鱼刻画得形态生动、活灵活现,同时对如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有了进一步思考。

邢秀娥觉得,自己在绘画方面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下一步,她想多出去转转,通过写生,绘出属于自己的工笔作品。

2022-11-29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4976.html 1 放下锄头拿起笔 纸上耕耘成画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