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2日
第03版:03

百余残疾人家门口就业

——南皮爱心企业家朱玉森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佳芳

南皮县潞灌镇龙门寺村有一位企业家叫朱玉森。他是一位残疾人,经营着一家占地3000多平方米、年产值近千万元的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在公司里,优先考虑吸收残疾员工,是一项不成文的规定。

今年54岁的朱玉森兄弟姐妹4个,父亲去世早,他因小儿麻痹导致右腿残疾。碍于身体不便和家庭困难,朱玉森早早辍学,想方设法找能挣钱的活儿干。他走街串巷,卖过馒头、喷过漆,还曾经领着几个人到过北京打工干装修……

1999年,已经成家并且有了一定积蓄的朱玉森回到南皮,希望能在老家稳定下来。通过考察,他将目光投向了五金机电。

“虽然现在干这行的人很多,但当时在我们村、甚至我们镇都没有。”2003年,朱玉森在其他五金厂考察后,大胆买来了3台设备,开启了简单的小作坊式生产。在朱玉森的经营下,五金生意越做越好。2007年,朱玉森正式注册成立了公司。

公司步入正轨后,朱玉森将帮助残疾人就业当成了使命。“作为残疾人,知道他们不容易,找工作经常碰钉子,只想给身边的残疾人铺设一条阳光大道。”朱玉森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32岁的张迪是南皮县潞灌镇东唐家务村人。他21岁时因脊髓损伤下身瘫痪,长年与轮椅相伴,之后近8年时间,张迪几乎足不出户,甚至很少与人沟通。2019年7月,朱玉森第一次见到张迪,聊天过程中,得知他从事过电焊工作。于是,朱玉森建议张迪把五金件带回家焊接。

“手慢的话一天挣50元,手快的话能挣80元。”朱玉森的话,张迪听了进去。当他听到残疾员工都能靠双手挣钱时,多年的心结一下子解开了。经过努力,张迪每个月有了1500元的收入,他还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儿子买了礼物。

朱玉森说,农村残疾人文化水平较低,获取就业信息渠道较窄,加之行动不便,找工作非常困难。“一旦他们有机会上班,都会非常珍惜。虽然在工作效率上比健全人稍微慢点儿,但他们干活特别认真。”朱玉森觉得,他招来的残疾员工,不比身体健全的员工差。

2015年,朱玉森在南皮县残联的帮助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残疾人就业创业招聘会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并优先录用了他们。2017年,他的公司被沧州市残联授予残疾人扶贫基地称号。在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的同时,也获得了资金、厂房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年,朱玉森陆续安置100余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周边50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我还想继续扩大规模,帮更多残疾人就业。”朱玉森说,看到残疾人自立自强,他特别有成就感。

2022-12-02 ——南皮爱心企业家朱玉森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5105.html 1 百余残疾人家门口就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