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2日
第05版:05

季殿凯是南皮县季九拨村人,戎马半生,一生清廉;他曾徒步2000公里南下,后任浙江瑞安县委书记——

他写的调查报告 毛主席作长篇批示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本报通讯员 赵树森 王希忠

曾任瑞安县委书记的季殿凯(右)(资料片)

毛主席“五九批示”纪念亭(资料片)

1963年4月,浙江省委将7份调查材料呈报给到杭州视察工作的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看了这些材料后,作了1300多字的长篇批示。

5月9日,中央以文件的形式,向全党全国传达了毛主席的批示,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参加生产劳动,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成为受群众拥护的好干部。这就是著名的“五九批示”。

其中,《隆山公社生产大队干部参加劳动加强生产队领导》调研材料,就是南皮县南皮镇季九拨村人、南下干部、原浙江瑞安县委书记季殿凯撰写的。

季殿凯,1925年生,今年已97岁高龄。目前,老人在杭州安享晚年。近日,我们联系到了老人的儿子季志刚,结合当地党史办提供的翔实资料,再现了这位党的好战士、好干部奉献一生的往事。

抗战时受重伤

季志刚说,战场上的父亲,奋勇杀敌;从政后,老人一世清廉,在当地威望甚高。目前,老人身体健康,只是有些耳背。季志刚从小就经常听父母讲过去的事,1969年也曾和姐姐下乡插队到季九拨村,一家人对家乡感情很深。

1942年,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时期,未满18周岁的季殿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加入八路军。他曾参加攻打南皮,解放东光、泊头镇火车站、沧州枣园,德州狙击战等多场战斗。1947年7月,被中共南皮县委任命为城关区政府荣军干事,后兼任城关镇党支部书记。1948年“南下”,先后任浙江余姚县(现为市)逍林区区委副书记、瑞安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1958年任瑞安县委书记,1976年调往浙江省委农办,1984年调浙江省林业厅后办理离休手续。

战争年代,季殿凯积极配合抗日武装,与日军展开游击战。白天,假装村里的普通百姓;晚上,带领村里的进步青年,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当年,日寇将指挥作战的电话线从城里沿公路架到各地,率领大家以黑夜作掩护,割掉电话线,破坏敌人的通讯联系。指挥系统瘫痪了,敌人也就成了聋子、瞎子。他们将电话线和电线杆等战利品变卖兑现,作为革命经费。每次行动时,大家分工明确,观察敌情、上杆割线,配合非常默契。

为鼓舞群众斗志,季殿凯经常冒着危险深夜到各村张贴抗日标语,增强了人们抗日救亡的信心。

1945年6月,季殿凯加入八路军,在沧州枣园战斗中受了重伤,后被鉴定为二等乙级残疾。

据老人回忆说,那天,敌人占领枣园后,直逼他所在的部队。正值炎热的中午,战士们饥渴难耐,纷纷来到水塘边取水。突然,敌人的一发炮弹呼啸而来,季殿凯赶紧招呼大家卧倒隐蔽,可他自己却被两块弹片击伤。其中一块穿透他的右脸颊,上、下颚俱伤,部分牙床被削去,另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右脚,导致跖骨粉碎。当时,季殿凯的头肿得像一个大方斗,经过一段时间的养伤后,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徒步2000公里南下

1948年下半年,解放战争形势日益明朗,昔日敌强我弱的局面发生了根本转变。解放军摧枯拉朽,南方很多省份解放。这些地方百废待兴,急需我党干部。

出于这一考量,1948年9月8日至13日,我党在西柏坡召开会议,决定从五大老解放区抽调至少5万名各级干部,随军南下,在新解放区建立党政军机构。根据上级指示,南皮县迅速作出了选派南下干部的决定。

故土难离,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恋乡情结。当时,一些人心有顾虑、犹豫不决。

“党的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季殿凯不顾身体残疾,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义无反顾,踊跃报名,与全县78名选派干部(前期61名,途中编入17人)一起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建设。1948年12月17日,他告别家乡,在干部群众的欢送下,从乌马营镇罗张村启程。他们冒着没有散尽的硝烟,跋山涉水,风雨兼程,历时5个月,徒步2000余公里,于1949年5月到达目的地——浙江余姚,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南下”壮歌。

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一大队第六中队指导员林生带领他们接管余姚县。林生在南北方干部和军管会干部会师大会上动情地说:“从南皮到余姚2000多公里,我们的第一故乡在运河的那一端,第二故乡在运河的这一端,真是远在天边、近在咫尺啊!我们将同南方同志亲密团结,密切协作,为建设新余姚而奋斗。”此后,林生担任余姚县委书记。

接下来,季殿凯按照大会上的要求,克服南北生活习俗和文化差异,将他乡作故乡,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团结各界人士,不怕困难,大力培养本地干部,他出色地完成了建立新政权、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积极支前、恢复和发展生产、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等工作,为余姚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瑞安人民的好书记

1952年,季殿凯调到浙江瑞安县(现为市)工作。后来,经过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全县人民公社逐渐建立起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962年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中要求:“争取每亩平均年产量分别达到400斤、500斤、800斤。”完成这一粮食生产指标,时任瑞安县委书记的季殿凯认为,任务很重,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此,他先后4次到隆山公社进行社会调研。

在调研中,季殿凯发现,隆山公社内部人心不齐、收入分配不公平,人们对“老爷式”的干部做法很是不满,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为解决这一问题,季殿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作出了四方面的革新:首先审核大队干部的误工事由,清退不合理补贴;第二,精简全职干部人数;第三,精简会议,采取“白天不开夜里开、晴天不开雨天开、农忙不开农闲开”的政策;第四,干部参与生产劳动和社员“同账分配”。

随后,将19个生产大队的84名干部都落实到生产队,积极参加劳动,领导生产,和社员一样分配。1962年,全公社平均每大队干部劳动140个工,干部补贴工分占总分的比例低于2%。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平日“香烟抽抽,街上遛遛”的大队干部不见了。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队干部劳动少、补贴多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毛主席批示传佳话

1963年4月,在中共浙江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瑞安县委将一份题为《隆山公社生产大队干部参加劳动加强生产队领导》的调查材料呈报到省里。省委领导对瑞安县委书记季殿凯蹲点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做法很赞赏,并认为隆山公社组织大队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很好,经验值得推广。于是就确定季殿凯在大会上发言。

当年5月2日至12日,毛主席为了解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实际情况,亲自在杭州召开由各区书记和部分省委书记参加的座谈会。会上,浙江省委提交了7个县市的先进事迹报告,其中就有瑞安隆山公社的《隆山公社生产大队干部参加劳动加强生产队领导》。

5月9日,毛泽东看了材料后一气呵成写出1300多字的长篇批语,史称“五九批示”。

批示中,毛主席认为浙江省这7个材料都很好,建议发到各地给干部们阅读。随后,中共中央发出(中发[1963]1347号)文件,在全国范围传达了毛主席的批示精神。

《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众多媒体也相继作了报道,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学习的热潮。

“五九亭”铭刻荣光

隆山公园是瑞安市中心的一座山地公园,总面积20.3公顷,园内隆山塔始建于宋,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瑞安城的地标。

隆山塔的西面有一座二层仿古亭,名为“五九亭”,建于1992年6月。亭前立着一对陶瓷华表灯柱。“五九亭”的中央竖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碑上刻有毛主席的“五九批示”全文。

这则批示教育、影响了瑞安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它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成为共产党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五九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的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来此参观学习。

而在家乡南皮,季殿凯也同样受到乡亲们的尊崇与爱戴。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抗日战争、解放南皮中为家乡作出过重要贡献,还有他在三年困难时期为家乡提供的帮助。在那自然灾害频繁、物资极为匮乏、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与季殿凯同为抗日老战士的南皮县副县长李保民,当年曾几次带队赴上海、宁波、温州等地,采购、调剂了大批代食品,为保障全县人民群众安全度荒和生产自救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就包含着季殿凯的工作和功劳。

时光匆匆,转眼58年过去了。季殿凯也由一位年轻有为的县委书记变成了耄耋老人。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信仰坚定、不忘初心、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南下精神”,仍广为流传,为人称颂。

翻开尘封的老相册,重温季殿凯老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他用一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是瑞安的骄傲,更是沧州的荣耀。

2022-12-02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本报通讯员 赵树森 王希忠 季殿凯是南皮县季九拨村人,戎马半生,一生清廉;他曾徒步2000公里南下,后任浙江瑞安县委书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5116.html 1 他写的调查报告 毛主席作长篇批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