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第05版:05

热衷地方文史研究,关注挖掘身边运河,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倾注了全部心血……东光学者匡淑梅,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记录运河、整理史料,诠释出一个东光人对家乡的热爱。

匡淑梅: 挖掘运河历史 记录家乡人文

行走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之淮安里运河。(资料片)

匡淑梅(左一)为冯庄村大学生讲解大运河文化。(资料片)

为沧州大元公司义务讲解大运河文化。(资料片)

秋日走运河。(资料片)

行走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之宿迁。(资料片)

□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情系运河

一条运河波浪宽,浩浩荡荡过村边。东光县的多个村镇,因运河的滋润而生机勃勃。匡淑梅的家乡南霞口镇北霞口村,就是一个依水而生、原始风貌犹存的村子。

53岁的匡淑梅从小听着老人们讲运河故事长大,乾隆下江南、张之洞回老家、御河行宫……民间传说也好,真实历史也罢,她都如数家珍。上学以后,对历史尤其感兴趣,对教材中的精品文言文也格外喜欢,常常诵读,至今对于一些名篇仍能出口成诵。

儿时的记忆让匡淑梅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这也影响了她的职业选择。2005年,她进入东光县广播电视局工作,开始编辑制作以东光历史为题材的大型历史人文类专题片——《家乡》,前后共40集,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从那时起,她更加关注家乡历史,如醉如痴。

2008年至2014年间,应相关部门的邀请,匡淑梅积极参与到大运河申遗的相关工作中,从资料的梳理到民间走访,她一丝不苟。为了论证谢家坝的修建历史,她从《谢氏族谱》着手,一方面认真研读,一方面找老人座谈,从谢氏家规中提取出很多关键性证据,并撰写了一万多字的论证资料,包括谢氏家族文化和传承脉络,进行了梳理,从一个家族的视角还原了那个时代东光人的风貌。

如今,匡淑梅又着手运河东光码头的历史挖掘和整理工作,目前已积攒了十几万字的资料。其中,东光沉船码头附近的“汇芳园”,让她格外用心。这是一处纯民间性质的诗社,县志记载寥寥数语,为了论证其当时的社会意义,匡淑梅查阅家谱,并参考其他资料进行佐证,搞清楚了参加诗社的人物及其关系,并收集了相关诗篇。作为县政协委员的她,还撰写了修复“汇芳园”的提案。与此同时,匡淑梅还提出保护运河岸边的老宅,怕主人拆掉或卖掉,她经常前往调研。

心怀感恩

2016年,匡淑梅进入东光县政协文史委工作,真正开始了对家乡文史的研究,也开启了她的运河挖掘之路。这些年,匡淑梅一有机会就行走运河,她有三项必做的工作,一是走访运河沿线村镇的老人,二是搜集、记录大量一手资料,三是着手编著《东光运河村镇》。

东光境内运河流经连镇、南霞口村、东光码头村、油坊口村等村镇,每一个村镇都有独特的故事和传说,走访这些村镇的老人便成了匡淑梅的一项重要任务。

多年来,匡淑梅和这些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甚至成为她的亲人和牵挂。走访紧邻运河的连镇,匡淑梅就遇到了曲文常、高宝林、齐天翔3位老人,每次前去,老人们都不遗余力地给她讲述他们所知道的故事,这一讲就是10年。其中,曲文常老人虽耄耋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和弟弟绘画创作运河图——《故里》,93岁的年纪还在编诗歌。“他们对运河的情感朴实而深厚,让我感动,也备受鼓舞。”匡淑梅说,她每次去看望老人都会提上礼物,以表达她的感恩之心。

南霞口村的崔俊权老人(已故),对运河的热爱可谓痴狂,经常自己骑车去运河走访,每次都将“淘”回来的故事转给匡淑梅。为了能将自己有关运河的文字发表,老人隔三岔五登门,甚至不惜用“小恩小惠”拉拢关系。匡淑梅则竭尽全力帮他推荐,她理解老人的运河情怀。

还有本家大爷匡文栋,从年轻时就喜欢给孩子们讲运河故事,村里的孩子及外来采风的记者很多都是从他那里熟知运河的,也包括匡淑梅。从事文史研究后,匡淑梅回老家经常去拜访老人,听上一段,唠唠家常,不失为一种精神世界的碰撞。前几年,匡文栋在北霞口村附近发现疑似御河行宫遗址,第一时间拨打了大侄女的电话。“民间活色生香的传说和故事,弥补了典籍记载的不足。”匡淑梅说,从大爷那里,她的很多研究得到了印证。

在和老人们的联系与交往中,匡淑梅心怀感恩,她珍惜每一次对话,从中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成为她研究运河乃至东光文史的重要内容。

潜心挖掘

作为地方文化学者,匡淑梅深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在研究文史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学习。她下功夫学习文言文、繁体字,遇到有关运河的书籍或杂志,也是毫不犹豫地买回去研读。

她还经常自费前往京津、山东等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查阅史料。起初,性格内向的她出门不认路,又不善交际,只能硬着头皮走走停停。一次去北京古籍馆,下了火车不知去哪儿坐地铁,网上搜出的信息又不准确。当她走下出租车在长安街的一处地铁口茫然彷徨时,抬头竟然看到了一盏中华灯,才知道距离目的地不远了。“想起小学课本上的‘天安门前有个中华灯’,我这眼泪就哗哗流下来。”匡淑梅说,是那份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执着给了她无限动力。

多年的挖掘和积累,匡淑梅在东光文史领域小有成就,相继编著《历代东光诗抄》《门炳岳将军资料汇编》《东光姓氏考略》《百年丰碑》等著作,同时,她撰写的很多文章还被收录到相关书目和杂志中。

徜徉在文史的世界,匡淑梅愈加有一份使命感,那就是尽其所能弘扬东光的历史文化。如今的她依然潜心挖掘地方文化,为东光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奔走呼吁。

在东光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匡淑梅积极建言献策,提供相关文史资料,让公园和景观带的文化底蕴更显深厚。匡淑梅还提出了“标注运河”,希望为更多的运河景观注入文化内容。“在运河沿岸有文化遗存的地方进行标记,人们通过标记的文字,知道这里曾经是什么地方,发生过哪些故事。”匡淑梅说。

匡淑梅还经常深入乡村,给孩子们讲运河故事,到图书馆作文史讲座,利用闲暇时间和朋友进行文化交流……她说,所有的钻研和挖掘,就是想让人们知道家乡有多可爱、历史有多丰厚。

2022-12-14 热衷地方文史研究,关注挖掘身边运河,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倾注了全部心血……东光学者匡淑梅,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记录运河、整理史料,诠释出一个东光人对家乡的热爱。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6314.html 1 匡淑梅: 挖掘运河历史 记录家乡人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