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第06版:06

40余载梆子情

本报记者 尹 超

1990年,随着所在的梆子剧团演完最后一台戏,倪瑞杰也离开了心爱的舞台。

可他的心从未走远,闲暇时就演奏一曲,所有的辛苦和烦恼顷刻间烟消云散。直到近年来,传统戏曲市场触底反弹,他的心又热了。

他8岁跟大哥学习音乐,14岁进入专业的梆子剧团学习,16岁登台,20多岁遗憾离开舞台,但对戏曲的爱,他一直放在心间。

时隔30年,他重登舞台,推陈出新,编排出一系列观众喜闻乐见的河北梆子短剧。

他叫倪瑞杰,肃宁县梁村镇沈家庄村人,57岁,踏入戏剧行业40余载,初心不改。

自幼结缘

说起来,哥哥是倪瑞杰的音乐启蒙老师。“我哥会吹笛子,是村宣传队成员,我8岁就跟着他学吹笛子。”倪瑞杰说,他从小就沉迷在音乐的世界中,吹笛子,更是他童年时代最爱的娱乐活动。

在村里,倪瑞杰家庭条件算是不错的,不仅跟着大哥学笛子,他还学了不少音乐知识。

14岁时,倪瑞杰去了河间市(原河间县)河北梆子剧团学习,二胡、大提琴、乐理、唱腔,与河北梆子相关的音乐知识和乐器,他基本上都学了一遍。

那时条件不比现在,基本功一般都在室外练习。倪瑞杰犹记得冬天天刚蒙蒙亮,还下着雪,他们就来到剧团附近的一片芦苇坑练功。练完基本功,再回教室接着学乐理知识。如今,那片芦苇坑已经成了公园。

学习吹奏类乐器时,为练习手指灵活度,手指上要绑上一把锁,“开始很费劲,总是入不了门。”倪瑞杰说。后来练习久了,手指头即便绑着锁,也能准确找到音孔。等到拿掉铁锁,再吹笛子,手指更加自如了。

寒来暑往,从进剧团那天开始,他一直刻苦练功、努力学习。两年后,河北梆子的相关乐器都能熟练掌握,16岁的倪瑞杰正式跟随剧团演出了。

那时演出多,一年365天,能演200多场。大多数时间,他们都要在外面奔波演出,场地多为露天,不管骄阳似火的酷暑,还是大雪纷飞的寒冬。“有一次在南大港演出,是个冬天,东北风呼呼的,手都冻僵了。”倪瑞杰说,这时候,冬天早晨去室外练习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即便在寒风中,也能准确演奏。

离开舞台

就这样,倪瑞杰在剧团待了整整10年,其间屡屡得到团长的认可和鼓励。“在剧团工作虽然辛苦,但充满了快乐,学习到很多戏曲知识,这是我一生的财富。”倪瑞杰说。

在剧团里,很多人才几岁就进了剧团,他们对戏曲的热爱早已深入骨髓。演员们每天想的就是穿上戏服,在舞台上把人物演活;而乐师们则日日练习乐器,确保每次都能奉上最好的表演。

他们在舞台上配合默契,生活中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传统戏曲的市场越发低迷,1990年,倪瑞杰所在的剧团不得已解散了。

倪瑞杰清楚记得,当时团长把大家召集起来,让大家回家,什么时候有演出再通知。“我等了30多年,到现在也没有等到通知。”回想起剧团解散,倪瑞杰心中仍是不舍和遗憾。

离开了戏曲舞台的倪瑞杰,回到农村老家,务农、经商,但不管多忙,始终没有放下对戏曲的喜爱,仍然不断学习。“总感觉有一天会用得上。”倪瑞杰说。

不论在家务农,还是外出闯荡,他都忘不了带上自己喜爱的乐器,闲暇时演奏一曲,所有的辛苦和烦恼顷刻间便烟消云散。

重整旗鼓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倪瑞杰的坚守终于得到了回报,传统戏曲市场触底反弹,演出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热。到2019年时,身边已有不少人向倪瑞杰提议:重拾河北梆子演出。

“说实话,一开始我并不想搭这个台。”对倪瑞杰来说,河北梆子是情怀,也是心结。他把最好的年华给了戏曲舞台,又戛然而止。这么多年,他心里装着舞台,始终放不下,提起来却又不免心伤。

后来在朋友多次劝说下,他在一次庙会活动中组织了6场演出。“真没想到,演出特别成功!”

倪瑞杰的心又热起来了!

他把手头工作交给了儿子,在2019年4月22日成立了肃宁县弦音梆韵演艺有限公司(后改名为肃宁县武垣风戏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办理了演出许可证。

公司成立以来,相继承办了肃宁县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北梆子专场演唱会、金秋月正圆·迎中秋庆国庆河北梆子演唱会,多次带领演出团队参加肃宁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组织的文艺惠民演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为了丰富戏曲舞台的演出内容,倪瑞杰不断推陈出新,从2019年至2021年,创编、排演了反映农村移风易俗题材的河北梆子短剧《特殊的彩礼》,在由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举办的“曲颂新时代 戏韵满狮城”首届精品戏曲汇演中,首次演出就获了奖,并多次出现在惠民演出的舞台上,深受村民喜爱。

《特殊的彩礼》的创编、排演实属不易,倪瑞杰是借钱才撑下来的。人们说他是“砸锅卖铁排大戏”。倪瑞杰却说,他就想为戏曲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挣不挣钱不重要,就想把戏排好。”

2022-12-15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6522.html 1 40余载梆子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