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肃 融 本报记者 吴 梦 摄影 杨进涛 刘巨雷
今年以来,肃宁县融媒体中心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节目栏目创新力度,努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综合性全媒体融合平台优势,大力宣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重点打造“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举手之劳 善行肃宁”等主题活动,为“状元新城 精彩肃宁”腾飞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
肃宁县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9年11月,融合了肃宁电视台、肃宁周报、FM93.3综合广播、手机新媒体、农村大喇叭村村通五大宣传矩阵,“五指成拳”、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发布,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关注。中心自主创办的多个原创节目栏目,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倾听民声、传递民意、纾解民困,以贴近性、服务性和权威性,搭建起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狠抓队伍建设
增强政治意识 提高业务水平
肃宁县融媒体中心组建之初,面临设备设施陈旧落后、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人才流失等问题。对此,他们以党建引领促进队伍建设,持续强化政治学习,牢牢把住主流媒体宣传舆论导向,提高整体业务水平;每周五下午组织开展“周末大讲堂”,没有采访任务的人员全部参加;每个科室开展“本周小讲堂”,营造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先后邀请资深摄影师、文物考古学者、当地摄协主席等进行授课;中心中层以上干部、业务骨干轮番登台分享经验。
融媒体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努力践行“四力”,争做“坐下能写、站起能讲、动手能干”的多面手。每个部室每周评出本周好作品,每个月月初评选上月好新闻、好作品,并对每季度的好新闻、好作品张榜公布,年底参与年度考核评选。肃宁融媒体中心还推行奖励机制,每月评选“业务之星”并张榜公布,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基本要素。
人人都有代表作,自己填写成绩单。如今,肃宁县融媒体中心周末大讲堂共举办49期,近3000余人次参加交流学习。
发动群众 服务群众
采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肃宁周报创办于2011年初,每周四出版,每期发行10000多份,覆盖肃宁的全县。
肃宁融媒肃宁新闻节目中许多社会新闻,均来自群众身边的高兴事、新鲜事、烦心事。
肃宁县融媒体中心开设新闻热线,在每个单位、每个村发展1至2名通讯员,建立“肃有美名”微信群,每天都能收到多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师素镇武庄村一对年轻夫妇,丈夫不幸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妻子张倩男不离不弃,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照顾,她的丈夫基本恢复正常。基层通讯员提供新闻线索后,肃宁周报工作人员深入采访,写出人物通讯《爱的呼唤》。主人公张倩男先后被评为肃宁骄傲、沧州好人,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在县城武垣路上有一家理发店,来自保定市望都县的理发师王玲20多年如一日,靠理发的收入义务照顾非亲非故的苗街村重度残障家庭张艳春一家。王玲在工作之余,每天都要照顾母子的一日三餐和洗洗涮涮,每月给这对母子花销。王玲的事迹广受街坊四邻称赞。肃宁周报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进行了采访,并以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大爱理发师王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王玲先后被评为肃宁骄傲、沧州好人、时代新人·河北好人,并荣登中国好人榜。
疫情期间,献县患者的救命药积压在肃宁圆通快递的大库房里,迟迟不能发出。肃宁县特事特办,发动20多人在几十万件物品里寻找到药品,并在第一时间将药送到患者手中,上演了一场生命至上的爱心接力。肃宁县融媒体中心以此为素材采写的新闻作品,冲上网络热搜,点赞量超过10万+,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转载。
今年1至11月份,肃宁县融媒体中心按照县委宣传部要求,向省市及中央媒体推送原创作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展示肃宁靓丽风采,讲好肃宁故事,共有200余篇(幅)摄影图片、新闻稿件、音视频作品被国家级媒体刊播。
原创节目 贴近群众
创作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的佳作
肃宁县融媒体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群众喜爱和信赖的媒体。肃宁融媒、肃宁周报、肃宁电视台、冀云肃宁、肃宁融媒综合广播、新媒体“两微一端”、农村大喇叭村村通等多个传媒阵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肃宁县融媒体中心在完成正常工作的同时,制作并播出《百姓大舞台》等自办栏目40余期;录制《“七一”建党特别节目》《“八一”建军节特别节目》和《国庆特别节目》等;播出各类公益广告5500余条次;肃宁周报免费刊发寻人启事、遗失声明、注销通告等,为群众提供便利。节目来源于生活,贴近群众,接地气、有温度、鼓士气,广受众人好评。
专题栏目《百姓大舞台》走进乡村,展现村民精神面貌,草根明星、乡土人才把农村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搬上屏幕;《在肃宁》栏目反映外地人在肃宁创业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开放包容的肃宁县如何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众多企业在此落户;《青春肃宁》集中展现青年一代在本职工作上建功立业的风采;《天南地北肃宁人》反映肃宁籍人士在外地创业生存的成长历程;《寻宝肃宁》是一档本土文物鉴赏栏目,展示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老杨帮忙》是一档民生栏目,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栏目人员深入一线,将镜头和话筒对准基层群众,倾听呼声、了解诉求、助农解困、为民解难……
肃宁周报免费发放给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深受群众喜爱。在县域内公园、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立20处阅报橱窗,方便居民观看、阅读。
肃宁县融媒体中心先后拍摄制作完成文献纪录片《平原丰碑》,微视频《与小八路隔空对话》《人民就是江山 江山就是人民》《劝君戒烟》等多部作品,点击量都为10万+,作品《赛马》单条视频播放量达到2000万人次,还有多部作品获奖。
创新服务 为民代言
做人民群众欢迎的新闻媒体
如今,几乎家家都有闲置物品,扔了可惜,放着占地。《老杨帮忙》主持人杨进涛作为一名爱心志愿者,经常帮助人们将闲置物品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为方便人们之间交流,肃宁县融媒体中心创建了“肃宁融媒百姓大集”微信群,倡导人们把闲置的物品,赠送或低价出售给有需要的人,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今年4月份,《老杨帮忙》栏目组接到付家佐镇西石宝村一位单亲妈妈的求助。这位单亲妈妈8岁的儿子身患白血病,治疗费已花了19万元,家里债台高筑。栏目工作人员积极策划发起爱心义卖,通过网络募集闲置物品进行义卖,最终将募得的6万余元善款用于患儿治疗。如今闲置物品交流微信群“肃宁融媒百姓大集1群”已经有500人,2群也达到350多人,两个群累计成交900多单。
疫情期间,肃宁县融媒体中心包联盛世花园小区和蓝水颐园小区。融媒体中心组织党员志愿者,一栋楼一栋楼地摸清底数,开展防疫宣传,协助做好消杀。《老杨帮忙》栏目组工作人员变身跑腿儿小哥,帮助居民解决外出就医、购买药品、生活物资等多方面难题。
疫情期间,肃宁县北辰小区一位癌症患者的药要吃完了,向栏目组寻求帮助。工作人员跑遍各大药店无果,又通过网络求助。求助帖经县融媒体平台发布后,传阅量过万人次。最终,师素镇子由口村一位女士决定将自家的药送给这位急需的患者。工作人员又在网络上发动爱心接力,“救命药”当天就送到患者手中。
今年以来,肃宁县融媒体中心共收到锦旗20多面,表扬信、感谢信、留言点赞评语逾千条(次)。
关注民生
《老杨帮忙》为民解忧办实事
2021年12月,省委相关领导到肃宁县融媒体中心调研时指出,县级融媒体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发挥媒体传播优势,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当月,《老杨帮忙》栏目应运而生。
今年1月,多位学生家长向《老杨帮忙》反映,某培训机构收取每人3980元培训费后,收款人失联。《老杨帮忙》栏目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情况后,带领家长代表多方奔走,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为45名家长追回15万元经济损失。
今年夏季,石坊路北侧门市及印刷小区20户居民饮水断供10多天。酷热的中午,《老杨帮忙》栏目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核实情况,弄清矛盾点,与供水企业对接,经过反复沟通,供水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老杨帮忙》栏目在电视、报纸和手机客户端均公布了求助热线,每天都有电话打进来。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认真记录、及时沟通、协调对接,使求助事项尽快得到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进行持续关注、跟踪报道,确保事情得到快速解决。
尚村镇南大史堤村一名7岁男孩因为落不了户籍不能上学,家长向《老杨帮忙》栏目求助。《老杨帮忙》栏目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经多方努力,为孩子落实了户籍,帮孩子顺利入学。
疫情期间,万里镇代刘庄村村民种植的大棚菠菜销路不畅,栏目主持人杨进涛第一时间来到农民的蔬菜大棚,现场采访播报、录制微视频,经过多媒体发布,最终解了农户燃眉之急,还促成大型餐饮企业与农户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收入。
不仅是万里镇的蔬菜,梁家村镇的西红柿、齐庄一带的鲜鸡蛋……很多农副产品在栏目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得以及时销售。栏目先后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截至目前,肃宁融媒《老杨帮忙》这档民生栏目已播出20期,解决群众的大事小情共100多件,解答群众线上线下咨询900余人次,助力销售滞销农副产品500余吨,收到锦旗10多面,感谢信、表扬信、点赞留言600多条。
“肃宁融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为百姓发声的主流媒体,关注基层民生,为民排忧解难,我是肃宁融媒《老杨帮忙》主持人杨进涛,只要您给我们一份信任,我们就去努力为您提供帮助。”这是节目的结束语。工作人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肃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肃宁县融媒体中心主任袁树凯表示:“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发扬成绩,持续关注民生,发动新闻工作者采写更多的鲜活新闻,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让党的声音传遍武垣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