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0日
第05版:05

科技创新、工业设计、延伸产业链条……在发展过程中,不间断的创新正成为企业蓄势前进的不竭动力——

自我革命 重塑企业“DNA”

本报记者 吕 坤

河间线缆在创新中不断突围 魏志广 摄

一台教学设备牵出一条产业链 魏志广 摄

从中低端到“匠心”产品

国家标准为750℃,国际标准要求830℃。80℃的差距后面,是企业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近日,位于河间的沧州会友线缆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技术突破——一款新型阻燃耐火电力电缆已达国际标准,可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等大型设施的建设。

作为河间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电线电缆行业面临“企业数量虽多但总体规模小、占全国市场份额少”的产业发展瓶颈。针对市场无序竞争给企业带来的冲击,河间带头承诺,不降质量,不压价格,并安排专项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联手京津高等院校寻求技术突破,树立起质量标杆。

已经拥有50多年发展史的会友线缆,决定刀刃向内,精心打造“匠心”产品,走品牌发展之路。以质量深耕行业领域。会友线缆成立专门的技术团队,借助国家大力推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契机,用数字化改造生产线。

“生产效率提升近1倍,工人操作效率提高了20%,严格产品溯源,可以精确到秒。”会友线缆相关负责人表示,会友从工艺到技术都选用最严苛的标准,研发出20多款质量过硬的拳头产品,取得33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蝉联省、市政府质量奖。

距离会友线缆15公里外的常丰线缆,研发出铝合金电力电缆、矿物质柔性防火电缆等高端产品,畅销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并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今年冬奥会,‘鸟巢’就选用了我们的产品,公司光伏电缆即将进入批量化生产。”常丰线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常丰研发的超阻燃高性能长寿命电缆已经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正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

从“卖铁头”到“卖设计”

工业设计不是简单的外观设计,而是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创新,是沉淀品牌形象、创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重塑品牌DNA的制胜武器。

搭上工业设计的快车,对于沧州德跃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而言,是完成从“卖铁头”到“卖设计”的关键一步。德跃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签约,对于企业掌门人吕中瑞而言,就是“刚想睡觉就有人递来了枕头”。

德跃是一家从事中空玻璃相关机械研发的企业,主要产品有中空玻璃自动打胶机、玻璃磨边机生产线上下片机械手、中空玻璃生产线上下片机械手等。

以往,公司产品更注重实用性,却忽略了对产品形象的打造,导致价格上不去,也难以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

在一轮又一轮的创新中,德跃已经实现了设备的智能化。他们研发生产的设备实现了中空玻璃相关企业的“机器换人”,效率比传统人工搬运提升了20倍,并与燕山大学、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等高校合作,推出各种“私人定制”产品。

如今,德跃生产的设备不仅在视觉上完成了从“初级品”到“商品”的转换,更是在性能上不断优化提升。完成了工业设计第一步的德跃,产品附加值、利润率都同步提升。

尽管如此,手握20余项专利、已经把德跃打造成省级研发中心的吕中瑞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希望能够实现设备“透视”这一功能的突破。“就是希望设备能够自己通过透视玻璃来测算玻璃的大小和重量,从而采取更合适的角度、力度来进行搬运。”吕中瑞说,只有超前设计、让设备更智能,企业才能站上行业顶端。

从一个点到一条链

可调节的多媒体讲台,根据教师个人习惯自动导入的灯光设定,可以随时连线其他会议室并遥控其灯光、温度,用手就可以擦拭且不留任何颜色和味道的环保墨水,利用大数据统计设备使用情况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和应用场景……

在位于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的智能教学设备展厅,参观者对现代化教学有了更多新奇体验。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多媒体教学装备行业的企业之一,河北海捷现代教学设备有限公司不仅把智慧教室整体解决方案做到在全球享誉盛名,还将业务从产业链延伸至互联网共享移动房屋、公共应急防疫医疗产品等领域,把原有的“公司+专业户”之路提升到“集团公司+规模化生产工厂”之路上来,以此带动上下游产业链。

“海捷20余年的良性发展得益于钣金产业与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的结合。”公司董事长张其海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5G网络的全覆盖,国家也把数字经济、物联网作为重要建设内容。海捷公司引进欧洲物联网技术,在解决智慧教室物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向环保物联网系统、医用物联网系统、安全物联网系统、节能物联网系统发展,期待通过科技赋能,强化公共管理,撬动节能数字化这一万亿级市场。

2020年7月,海捷作为发起单位牵头成立了沧州市钣金行业协会,协会依靠海捷多年积累的优势、科技和市场的深度开发,以期把沧州市钣金会员单位打造成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工厂,以模块化管理形成一个规模化的生产基地,继续“出资”“引资”提升产业链。对外,协会企业抱团出海,共同开辟国际市场;对内,资源优势互补,充分把沧州优势产业的产能最大化。

“如果能打造钣金、模塑全产业链条,既能夯实合作区产业基石,还可以实现国内国外双循环和沧州区域内微循环,服务合作区、沧州乃至京津转移企业,助推合作区健康发展。”张其海说。

2022-12-20 本报记者 吕 坤 科技创新、工业设计、延伸产业链条……在发展过程中,不间断的创新正成为企业蓄势前进的不竭动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6985.html 1 自我革命 重塑企业“DNA”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