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正式发布,与2015年版相比,净增158个新职业,总职业数达到1639个。
此次修订,根据乡村振兴的需要,把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和农业经理人纳入大典;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将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新兴职业纳入大典;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健康照护师、社群健康助理员、森林园林康养师、民宿管家等新职业,体现了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人民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需要;托育师、研学旅行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应运而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专业化、差异化的服务,有效缓解了多子女时代的教育压力。
不仅如此,围绕制造强国,新增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新职业;围绕绿色经济,新增了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等134个绿色职业,占职业总数的8%,反映出绿色产业带来的新职业变化。
新职业诞生的背后,是新场景、新需求、新技术的不断涌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9.8%。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出新职业,也让传统职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新职业成为扩大多样化就业的蓄水池。兴趣与职业的结合、个性价值的体现、潜在的机遇,都为未来的求职者提供了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有质量的选择,对于稳就业目标的实现颇有助益。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做着一些很“新”的工作——密室里的NPC、元宇宙建筑师、异宠医生、外卖运营师、密码技术工程人员……一个新职业,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一个新切口。
有些新职业,则是年轻人将爱好变成了工作。
社会新需要,有些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比如22岁的河南信阳男孩朱河存,在2015年开始做起自律监督的生意,为顾客提供备考和减肥等各种监督。如今,小店已经监督3万人完成计划。
在这些故事里,年轻人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认同,和世界建立具体有趣的联系,他们和其所在的领域一同成长、互相成就;在对这些新职业的解读中,能一窥未来生活的模样。
当我们认真讨论工作时,也是在思考我们要与这个世界、与他人建立怎样的联系,我们要成为怎样的我们。
当新职业站上风口,愿你拥有一份理想工作,过上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