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
第03版:03

“绝活”做在生活上

——看渤海新区黄骅市“赵氏花灯”的技艺沿承

赵保人带着作品“天圆地方”参加市级民间工艺精品展

赵保人在制作花灯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摄影报道

从小热爱花灯制作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黄骅镇张孙村,提起“赵氏花灯”,可谓家喻户晓。如今,这一技艺传承到今年36岁的赵保人手中,已历经五代,历时百余年之久。

虽然赵保人从事五金生意,但做花灯却是他祖辈传下来的一个“特殊使命”,更是一家人闲暇时的共同喜好。“小时候父亲常做各种样式的灯笼给我玩。春节、元宵节,村里举办观灯会上的灯笼都由父亲和母亲制成……”赵保人说,父亲赵玉村一闲下来就做花灯,后来母亲也学会了。

赵保人回忆,以前的灯笼样式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圆形、花朵形状;做灯笼的材料是地里的高粱秆,用烛火慢烤,弯成合适的弧度,再用铁丝或麻绳固定成型,外面糊上从点心铺要来的透明的彩色油纸。这样一盏小灯笼就足够哄孩子高兴好多天。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赵保人十几岁时就能独立完成花灯制作。“不过,我不如父亲和母亲那般精细,最怕抹浆糊,弄得到处都是,手上越抹越脏,每次要弄破好多张油纸。”赵保人笑着说。

那时候,从一进腊月到正月十三,一家人冬日的农闲时光,多半都用来做灯笼,赵保人一家“承包”了村里春节和元宵节的灯笼,但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一盏盏彩灯,给节日里的村民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一家人也乐在其中。

创新制作方式

2018年,父亲赵玉村想把灯笼做出新花样,寻求新突破。可是受制于秸秆、竹片等传统原材料的限制,灯笼难以做大。从事五金行业的赵保人提出一个建议:“咱们可以使用方管、铁器等材料制作骨架,用灯泡替换蜡烛,让电机带动灯笼转动……”

说做就做,赵保人在工厂内设计加工了花灯的铁制底座,又在父亲的指导下扎起灯笼。他坐在父亲常用的椅子上,将根根细竹片烤、折、弯、固定,熟悉的场景在年轻一代人身上再次上演。赵玉村自豪地说:“儿子善做机床加工,干起活来分寸比我掌握得精准。”

历经整整30天,一个高5米、底座直径6米的花灯制作完工。“我扎的花灯,父亲画的画,造型是在我太爷爷最得意的‘花篮’灯笼上改进的。”赵保人笑着说,“元宵夜,花灯点亮,随着中心灯柱的转动,绘于五彩绸布上的‘五娃闹春’‘孩童骑鱼’等图案一一浮现,变化的图案引得孩子们围着花灯追逐奔跑。那一刻,我觉得和祖辈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合作,内心无比激动。”

这次新鲜的尝试,也让赵家花灯的名气越来越响,但给村里义务做灯笼的传统始终不变。

设计主题走马灯

2021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赵保人设计制作了“天圆地方”走马灯。这个长1.2米、宽1.2米,高1.86米的花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方花灯选用花篮造型,红色为主,主体灯箱可转动且四面为赵玉村亲手烫制的烙画《国色天香》;下方方形绿地底座,图案设计为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整个作品动静结合,寓意丰富,构思巧妙,在沧州市文联主办的民间工艺美术精品绝活展中获得优秀奖。

赵保人说,虽然现在灯笼的需求量已经大不如前,可这门祖传的手艺他不仅要守护好,还要传承好、再精进,让它在自己这代人手中继续闪光。

2022-12-23 ——看渤海新区黄骅市“赵氏花灯”的技艺沿承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7257.html 1 “绝活”做在生活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