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第06版:06

李耀明:

公益这件事 值得做一辈子

本报记者 赵玉洁

在东光县爱心联盟,提起65岁的志愿者李耀明,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为他点赞。

自2011年加入东光县爱心联盟以来,只要是团队组织的公益活动,几乎都少不了李耀明忙碌的身影。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资助贫困学子,累计捐款近10万元,义务出车4万多公里。

李耀明笑称自己做公益有“瘾”。当看到受助者脸上露出笑容时,他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公益这件事,值得做一辈子。只要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

公认的“热心肠”

成了爱心志愿者

其实,早在上小学时,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就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种子埋在了李耀明的心里。

那时放学后,他经常帮助村里的老大娘担水、打扫院子,还帮着劳动力少的人家割麦子。上初中时,李耀明还用节假日打草、拾废品换来的钱买来理发用的推子,组织起“学雷锋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同学们理发。

后来,无论是参军到部队,还是退伍返乡工作,李耀明一直积极帮助同事、邻里,是大家公认的“热心肠”。

2011年中秋节前夕,李耀明路过东光县城南关路口时,正赶上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搞活动。那一抹亮丽的志愿红,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

原来,这是东光爱心联盟组织的一次慰问特困户和贫困生活动。在现场,李耀明了解到东光爱心联盟的具体情况,当即决定加入其中。

从此,捐钱捐物、义务出车、扶危济困,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贫困学生

解除后顾之忧

加入爱心联盟的那一年,李耀明就结识了他的第一个资助生小敏(化名)。

小敏和父亲相依为命,住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女孩儿目光清澈,坚强懂事,对上学读书充满了渴望,让人心生怜惜。

时至今日,说起和小敏初次见面的情形,李耀明仍不禁哽咽。

为了让更多像小敏一样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圆梦大学,李耀明开始跟随爱心联盟志愿者搜寻、走访,不断为贫困学子提供资助。

日常生活中,发现哪个孩子遇到了困难,李耀明总会及时送上关怀与帮助。

为了让在县城上高中的小谦(化名)能够多陪伴生病的父亲,每逢周末或放假,李耀明就开车接送她往返于学校、医院和家之间,这一接就是一年多。后来,小谦的父亲意外离世,李耀明和其他爱心志愿者又忙前跑后,还自掏腰包雇来车辆,与村里的父老乡亲一起帮助小谦妥善处理了后事。

受资助的孤儿小军(化名)突发脑积水,李耀明不仅为他发起募捐、多次到医院看望,小军出院后,把小军接到自己家中照料,只为让孩子在休学期间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阳光粥屋里

有事找老李

在东光县邮政路上,有一家阳光粥屋。这是东光县爱心联盟的志愿者每年冬季为环卫工人而设,费用全部由志愿者承担。

粥屋的墙上贴着10个大字“阳光粥屋里,有事找老李”。

这里的“老李”,说的正是李耀明。

和墙上写的一样,在粥屋里,志愿者有事都找他:“老李,馒头不多了,记住订啊。”“白菜也就两棵了,记得买点儿。”“还有玉米面。”……李耀明把这些仔细记下来,在第二天做饭前准保采购到位。时间久了,不等志愿者说,早餐后他就主动去厨房看看,记下缺啥。

每天最早到、最晚走。清晨,他搬运食材、亮起灯、打开空调;饭后,他检查煤气关没关紧、灯关没关上、食材缺不缺。粥屋运行期间,李耀明的出勤率始终排在第一。

环卫工人郭文义无儿无女,老伴儿精神有问题,生活困难。李耀明在聊天时知道了他家的情况,马上告诉了其他志愿者。大家到郭文义家中走访,为他送去了米、面、油,还让他从此带早餐给家里的老伴儿吃。

在阳光粥屋里,一提老李,环卫工人都知道是李耀明。在他们心中,老李是阳光粥屋的一个标杆,更代表了所有有爱心做善事的志愿者。

2022-12-26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李耀明: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7518.html 1 公益这件事 值得做一辈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