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第02版:02

梨产业闯出富农新天地

——记河间市民政局驻龙华店乡兴隆店村工作队

本报记者 申 萍

“今年咱们村900多亩梨大丰收,与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分不开,成立的新合作社收购90%果品,为咱村打通了销售渠道。下一步,希望立足梨产业基础,发展采摘游、赏花、摄影等项目,通过农旅融合将产业做大做强……”日前,在河间市龙华店乡兴隆店村党群服务中心,河间市民政局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共同谋划梨产业的发展,为群众打开致富增收的新路径。

兴隆店村有着200多年的梨树种植历史,家家户户种梨树,种植面积950余亩,品种主要有鸭梨、黄冠梨、黄金梨、雪青梨、秋月梨、圆黄梨等,从事果树种植人员占比达70%。去年7月,河间市民政局驻村工作队魏同海、张威、石磊三人到村报到的第一天,就把驻村的情况摸清楚——该村梨树种植大部分以家庭为主,因缺乏技术、资金、经验,科技含量低,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出的梨大部分是种植户自己零散销售,没有形成完整的销售体系,果品有时出现滞销现象。

经过和村“两委”协商,魏同海建议由村党支部引领,依托河间市中鸿农产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河间市惠丰林果专业合作社。村里果农全部入社发展,合作社统一实行绿色无公害管理。90%的果品由合作社上门收购,统一包装后由河间市中鸿农产品有限公司销售,切切实实打通了销售渠道。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指导下,兴隆店村对梨树实施统一修剪、施肥、浇水、疏花疏果、用药、防治的“六统一 ”规范管理体系,优果率由过去的不足60%增加到90%以上。梨果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新模式实现了生产经营的效益最大化,社员收入较此前提高30%以上,人均收入达到了22690元。”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魏同海考虑得周全,9户脱贫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也积极参与到合作社中,再加上相应的补贴,全部提高了收入水平;无劳动能力的户,也通过土地外包、政策兜底等方式达到收入标准,不存在返贫风险。

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12万余元资金,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扩建修缮,购置了电脑、打印复印一体机以及桌椅等办公设施。“把群众的事揣在心里,当成自家事,就一定能办好。”魏同海说。他们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雨季时,驻村工作队心系老年人、行动不便的村民和困难群体、村内脱贫户,到户内查看房屋情况。看到村内排水管道堵塞,水深达1米左右,他们冒雨涉水疏通排水管道。脱贫户的孩子遭遇车祸事故时,他们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帮着处理事故,后来又多次去看望,并联系民政局关爱贫困儿童服务队,为孩子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走访困难家庭,积极为他们申请临时救助金……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在魏同海他们眼里都是大事。

“驻守一方,造福一方。”魏同海说,他们将努力帮助村民把梨旅产业做成兴村富民的支柱产业,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从规划图纸落实到脚下的土地上。

2022-12-26 ——记河间市民政局驻龙华店乡兴隆店村工作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7688.html 1 梨产业闯出富农新天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