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
第03版:03

奋楫逐浪 扬帆远航

——2022年沧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眸

本报记者 张伟 郭彬 屈鹏 马志辉 李其征

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出的精彩。

冬日的沧州大地,寒意袭人,战鼓擂动。把疫情耽搁的时间抢回来,全市广大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建设者们抢工期、赶进度;园区厂房车间内,生产线高速运转;线上线下消费快速回暖,快递物流加速奔跑……

回望即将走过的2022年,面对疫情反弹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市场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等多重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坚定信心、攻坚克难,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聚力稳增长、稳投资、稳主体,推动全市经济承压前行、总体平稳,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交出了一份浸满汗水、来之不易的高质量经济“答卷”。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市委、市政府正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推动沧州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前行,奋力开创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建设新局面。

加快推动惠企政策直达末端,稳住发展基本盘

“新一轮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后,税务部门第一时间就把这项好政策‘点对点’推送给我们,并指导帮助我们及时办理了736.6万元留抵退税。”河北汇东管道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月兴激动地表示,帮扶政策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让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品拓市场的底气更足了。

企业于困境中始终坚守发展初心不改,动力源自良好的环境氛围。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疫情跌宕反复的不利影响,我市坚持把贯彻好落实好中央减税降费决策部署及省级减税降费配套政策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决打好财税政策组合拳,助力企业减负纾困。

6月份以来,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和河北省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我市结合实际,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全省稳定经济运行的一揽子政策的措施》和《关于进一步巩固全市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十八条措施》,并在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多个领域配套制定一系列专项措施,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有关措施在沧州大地落地见效,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市委书记康彦民对这项工作牵挂于心、定期调度,他反复强调,要狠抓政策落实,把握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对国家和省各项政策逐项深入研究,立足实际、强化措施,确保直达末端,让市场主体得实惠、为经济发展添动力。

全市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强政策宣传推送、狠抓末梢落实、强化督导服务,努力做到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今年以来,以落实新一轮留抵退税政策为突破口,我市着力提振企业扩大投资、加快发展的信心,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截至11月底,全市落实退税减税政策共136.7亿元,其中:落实留抵退税政策79.8亿元,涉及9290户次;“六税两费”、中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新增减税降费22.4亿元。缓缴税费34.5亿元。

企业减负松绑,创新就有了动力、有了活力。在严格落实留抵退税政策之外,我市还持续聚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蓄力、减负增效。

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再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盘活资金链、减轻经营负担效果明显。为保证政策及时惠及企业,我市税务部门专门建立了政策落实重点企业清单,对重点企业建立“一户一档”成长档案,实行“一企一团队”式重点帮扶。

河北万岁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保持企业发展活力,公司每年都要投入上千万元研发新产品。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再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这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公司科创技改中心经理王文智说,研发费用的各项优惠政策,让企业更加有底气加大科研创新投入,把产品做好做精。

数据显示,在今年开展的2021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1010户企业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加计扣除金额达31.98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7.04%、21%,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经济稳步前行也离不开城市消费的“烟火气”。

“网络年货节”“2022年沧州市惠民购车节”“沧州市消费券发放”“汽车惠民补贴”……今年以来,我市开展了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叠加消费券发放乘数效应,促进消费品市场持续恢复。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42.4亿元,同比增长6.3%,全省排名第1位。

政策效应加快释放,提振了发展信心,全市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回升向好。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16.1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个、0.5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前10个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

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在新发展格局中把握大势赢得主动

过去一年,也是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开花结果,扭住关系全市大局和长远发展重点求突破的关键一年。

12月15日至16日,万众瞩目的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在我市举行。本届论坛以“中欧合作新机遇·中小企业新未来”为主题,在14个中东欧国家设分会场,举办了重点项目签约、主旨论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近300家中外企业参加,开启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多领域务实合作的崭新篇章。

发展优势,往往是在把握大势、抢抓机遇中形成。今年以来,我市坚决扛起历史使命,围绕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总目标,牢牢抓住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机遇,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快步疾行。

这是沿海经济发展取得扎实成效的一年——

我们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把渤海新区开发建设作为沿海经济强市建设的突破口,找准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突出项目拉动,盘活存量资源,为推进打造全省沿海经济增长极蓄势发力。

这一年,渤海新区黄骅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5个功能区实现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管理、资源配置和干部人才队伍统一管理,推动区域资源高效统筹、融合共通。

这一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港口功能明显提升,黄骅港综合港区总投资19.5亿元的泰地液体化工码头及罐区工程建成投用,投资57亿元的黄骅港集疏运体系项目开工建设,沧州黄骅港—上海港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和外贸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1至11月份黄骅港完成吞吐量2.9亿吨、集装箱83.6万标箱。

这一年,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临港产业加速聚集,投资104亿元的中国中化新材料、投资380亿元的渤海国际生命健康谷等项目签约,总投资205亿元的河北德谊科技集团可降解新材料生物医药项目、投资188亿元的“绿港氢城”等项目开工建设,年产值70亿元的旭阳化工己内酰胺扩建等项目竣工投产,为沿海经济发展构筑强大支撑。

这一年,以港产城联动拓展开放空间,实施黄骅新城总投资453亿元的100个城市功能提升项目,增强城市服务港口、产业发展的能级水平。

这是协同发展迈向更高层次的一年——

我们牢牢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认真思考“需要什么、突破什么、推动什么”,深化与京津雄产业、交通等全方位对接,努力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这一年,聚焦产业协同发展, 瞄准京津大型“中字头”“国字头”,积极走出去开展对接合作。截至三季度末,全市新签约京津项目99个、总投资301亿元,累计承接京津项目672个、总投资2787亿元,央企国企项目47个、总投资773亿元。

这一年,聚焦创新协同发展,强化与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以及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中国信通院等科研院所对接交流合作,全市共建协同产业研究院32家,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项目26项。

这一年,聚焦交通协同发展,积极融入京津冀交通大动脉,曲港高速、邯港高速和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工程以及雄商高铁开工建设,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全线复工,沧州与京津雄及相邻城市“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正在加快构建。

这一年,聚焦对接服务雄安新区,建强雄安新区产业·肃宁协同园、任丘雄安自贸区协同发展区等对接平台,全市新签约雄安新区产业升级转移项目70个、总投资166亿元,累计承接雄安产业项目164个、总投资337亿元。

这是京杭大运河焕发“古运新姿”的一年——

说起大运河,今年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9月1日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我市大运河船舶停运以来首次恢复通航,再现了“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

回望2022年,全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加快建设独具沧州特色、彰显狮城魅力的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滋润沧州千年的大运河,正加速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跃升。

这一年,坚持与国家和省上位规划相衔接,《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6个专项规划全面优化提升,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体系。

这一年,坚持古为今用、强化传承,分类分级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铁狮子、谢家坝等沿线重点文物进行科学论证和保护,抓好杂技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国际文化名片。

这一年,注重保持大运河原真性和唯一性,对水堤岸坡桥进行综合施治,今年引水2.8亿立方米,建成12个游船码头、6座步行景观桥;开展大运河河滩地绿化美化提升,百狮园、运河公园等建成开放,中心城区近万亩绿色生态廊道绽放新姿。

这一年,坚持文旅融合,大力推进投资225亿元的18个重点项目建设,南川楼、朗吟楼与清风楼再现三楼鼎立盛景;园博园建成并试运行,大运河非遗展示馆、南川楼文化街区、大化工业遗存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入收官阶段,大运河沿线15个重点旅游景区正形成串珠成链的旅游格局。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实践再次证明,只要我们自觉把自身发展放在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去推进,我们必能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出新步伐、迈上新台阶。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普通的钢材加上一个智能芯片,通过生产工艺加工,竟能变为精密芯片钻头,不仅能对泥浆、井底盐性、温度、钻井速度等情况进行收录,还可利用收集上来的数据,再次优化钻头的钻井效率。日前,在新疆油田生产区,由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生产的这款钻头,因在钻进速度和进尺方面能效远超其他公司产品,从而成为众多参与商家中的佼佼者。

“格锐特能够发展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对我们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谈起近年来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董事长张占奎表示,近年来,在当地科技部门和有关专家指导下,企业每年都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工艺改造。同时,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共同研发及创新,满足新型钻井产品需求。这也让格锐特拥有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科技成果转化14项。

依靠技术创新,让更多企业都做大做强,从而带动一个甚至多个产业得到快速集群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年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抓招商、上项目、扩投资为支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沧州美好场景提供科技支撑。

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今年共有452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评审,预计全年新增160家左右,超额完成任务目标。前三季度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4047家,通过认定3231家,通过率79.8%,目前总数达到12298家。

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布局。围绕市域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荐申报省级研发平台,今年新增省级研发平台7家。

科技人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今年全市共派驻省级科技特派员439名;新增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8家。派驻产业集群科技特派团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科技特派员队伍成为了一支活跃在创新基层一线的重要力量。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农业优良品种等领域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和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持有效工作许可全职在沧工作的外国人才共有153名。

虽已进入寒冬,但沧州各重点项目建设热度不减,处处都能感受到发展的脉动。各级各部门坚持“把项目工地作为阵地,把项目现场当成考场”,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推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在沧州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回望2022年,总投资152亿元的伊利集团乳制品加工基地一期项目优然牧业3万头高产奶牛牧场示范项目、总投资205亿元的河北德谊科技集团可降解新材料生物医药项目、总投资342亿元的远景(沧州)零碳智能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为沧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投资和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实、考、保、包、促、评”要求,对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周督导、月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指导制定实施了《关于支持市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批新政策、新机制、新举措,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1至11月,我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76个、总投资5733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11个、总投资2753亿元。全市71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达100% ,前三季度完成投资164.5亿元,完成率111.6%、位居全省第二。

日前,省工信厅发布了2022年河北省重点工业和技改投资项目暨千项技改项目(第二批),我市有343个项目入选,总投资782亿元,在全省名列前茅。至此,我市第一、二批共有962个工业项目列入2022年省重点工业和技改项目暨千项技改项目清单,项目总数居全省第一位。

在做大经济存量的同时,我市还十分注重做优增量,聚焦聚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做大做强汽车制造、绿色化工、管道装备、服装服饰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管道装备达到千亿级产业,打造汽车制造、服装服饰超百亿级产业。发展壮大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再制造、智能装备、激光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新经济、新业态。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产业提质提效工程行动,积极组织申报“千项技改”“百项示范”工程及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推动关键零配件研发制造。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链领军企业,创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单项冠军5 家,争创一批国家“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搭建对接平台,针对重点产业链补上断点、打通堵点、畅通痛点。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如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沧州正以创新为翼,全力推动“沧州制造”向“沧州智造”转变。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厚植投资沃土

今年8月,河北泓瑞祥通重工有限公司经历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公司的汽车配套压力罐项目立项,有多个申请材料需要审批。就在企业安排专人准备跑办的过程中,渤海新区黄骅市行政审批局主动靠前服务,开启了“极速审批”模式,对项目施工许可9个要件中的6个进行了容缺办理,为企业节约了20天的时间。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沃土,更是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

一年来,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升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服务水平,多维度激发市场活力。在全省率先推行迁移登记“一件事一次办”,破解迁移登记“折返跑”“步骤繁”“历时长”的难题;行政审批、公安(或刻章企业)、税务、人社、公积金、银行等部门进驻“企业开办专区”,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口办结”,企业开办审批平均时限压缩至30分钟左右。在全省首创建设项目全周期全流程管理服务导图,细化升级出让用地房地产、市政线性工程、危化项目等19类流程图,平均精简申报材料55.18%,平均压减审批环节86%,平均压减审批时限93.27%。

在此基础上,我市持续推动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激发市场活力,梳理汇总了“免罚”“轻罚”两项清单,涉及15个执法监管领域,共276项,其中,免罚事项221项,减轻处罚55项。

通过列明“两个清单”,一方面为执法人员规范涉企执法行为,特别是对不予处罚的企业违法行为提供了明确依据,使免罚、轻罚有据可查,减少了争议,打消了行政执法人员的顾虑,提高了执法效率。另一方面,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新业态、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提供了更加宽容的制度环境。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增量最具说服力。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市今年新增市场主体51830户,任务完成率达103.58%;市场主体总量达67.50万户,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目标的103%;我市连续5年市场主体增速在10%以上。

“软环境”升级的同时,我市“硬件”迭代的步伐也一刻未曾停歇。

“以前坑洼不平小胡同,如今笔直宽阔柏油路。原来从中心家园小区去南新村附近办个事得绕浮阳大道或堤顶路,现在直线过去三两分钟就到,出行更方便了。”说起署西街光荣路至解放路路段的贯通,市民李海生颇为感慨。

这一年,我市大力推动城市更新和环境容貌提档升级活动协同发力,用心用力推动城市更新项目建设,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撑。一年来,我市重点实施总投资33亿元的41条“断头路”贯通工程,目前已贯通道路36条,其余5条“断头路”贯通工程正按计划推进。大力开展村庄片区拆迁、安置房建设,修建绿地公园、口袋公园、便民市场、学校、医院,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城市品位和城市功能实现显著提升。

这一年,我市加快推进邯港、曲港、荣乌高速拓宽改造,京沪高速津冀界至沧州主城区段扩容,以及青沧快速路建设,谋划京德、京台(京沪)改扩建等项目,构建东出西联、南北贯通的“七纵五横”高速公路体系。其中,总投资约495亿元、总里程373公里的曲港、邯港、荣乌高速拓宽改建等3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创历史新高。

路通畅,百业兴。四通八达、便捷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

坚守为民情怀,保障群众生活更“惬意”更“舒心”

已是冬至时节,窗外寒风刺骨,孟村回族自治县宋庄子乡许村村民夏金华家中却是暖意融融。

河北保森畜牧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抱着代养的羔羊称重。“我们精心饲养了3个多月,这几只羊长得十分健壮,全部达到标准。”夏金华笑着说道,羔羊按照平均每只500元的价格回收,让家庭又多了一份收入。“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今年7月,宋庄子乡和河北保森畜牧有限公司共同探索实施母羊寄养代繁产业帮扶实验项目,免费为有养殖意愿、有寄养场地的脱贫户发放母羊,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为母羊提供定期巡视、防疫、诊疗、入户配种、饲料喂养等服务指导,全程参与监管,带动农户养殖致富。截至目前,首批包括夏金华在内的7户养殖户,免费领养91只妊娠期母羊,户均增收6000余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基于此,我市始终坚持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首要的民生工程,组织结对帮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加快农村户厕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相继落地落实。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45元,增长6.0%。

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就是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紧密围绕城市更新、教育、卫生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民生工程,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10项民生实事和20项民生工程都将如期高标准完成。

百姓居住更舒适了!棚户区改造工程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均已完成既定任务。其中,完成270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涉及运河区、新华区、盐山、南皮等地,改造建筑面积290万平方米,惠及3.2万余个家庭。

创业就业变得“简单”了!我市实施就业促进工程,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坚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并重,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前十个月,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5205人次。

中小学学生“减负”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100%,有实际需求的学生覆盖率100%,受益中小学生共77万人,占比73%;43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全部压减完毕,现有523所机构全部合规。

……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百姓。

与此同时,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民之所盼,政之所施。为回应人们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品质追求,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干涸古井,又见清水!东光县油坊口村干涸多年的“600岁古井”重新涌出清水,水深已达7米左右,井水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我市聚焦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打出了“节引调补蓄管”系列组合拳,启动实施“万塘千渠百河”工程,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深层水位持续同比回升。

天蓝水清,飞鸟自来!在沧县大白洋桥村,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了鸟儿的天堂。白鹭、赤麻鸭等20余种珍稀水鸟在这里安了家。经专家测算,仅白鹭就有3000多只——今年前三季度,我市优良天数199天,同比增加4天,占比72.9%。其中,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_2.5平均浓度(由低到高排列)、优良天数在省内8通道城市均排第一位。截至10月底,我市地表水14个国考断面全部实现消除Ⅴ类目标,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28.6%,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

绿树成荫,美景如画!全年建成了105个“口袋公园”,群众出门就能邂逅“街角”的幸福——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动“一带、四河、六路、千村”绿化提标,累计完成营造林7.5万亩;各地采取见缝插绿、破硬还绿、空地补绿等措施,持续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城市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

放眼望去,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在沧州大地铺展开来。绿色,正成为沧州最亮丽的底色。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征程上充满光荣和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沧州美好场景令人向往。全市上下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市委十届六次全会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更加优异的答卷。

2022-12-28 ——2022年沧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眸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7713.html 1 奋楫逐浪 扬帆远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