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晓卉 通讯员席潇)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任丘市梁召镇辛安庄村75岁老党员刘连义身上,此刻的他,正坐在桌子前整理着歌谱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辛安庄音乐会的传承人,抢救残破的歌谱、传承非遗技艺被老人视为自己的“使命”。
辛安庄音乐会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它是由管子、笙、曲笛、云锣、大镲、小镲、大鼓、小鼓、铛子等9种吹打乐器演奏的一种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具有古朴典雅、情韵悠扬、绵绵不绝的艺术特点。
刘连义15岁加入音乐会,60年来,他用热爱诠释了坚持与奉献,用传承谱写着初心与执着。为把音乐会发扬光大,平日里,刘连义勤奋练习,在熟练掌握30首曲牌演奏的前提下,还抢救了一些残破的歌谱本。他反复演练推敲这些存在了几百年的歌谱。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时间,刘连义完整地拼接出县志中记载的乾隆亲封“鄚州大庙开光第一曲——关公辞曹”,为后世保留了珍贵的完整曲目。
除此之外,刘连义还着重发现和培养“接班人”,为音乐会“开枝散叶”。他利用闲暇时间,把孩子们聚在一起,义务为他们授课。从2000年开始,刘连义陆续收徒15人,全部无偿教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我认为增强文化自信自强,重要的一条就是传承弘扬好传统优秀文化,今后我还将继续把音乐会这项非遗文化发扬好,让这一文化瑰宝绽放迷人光彩。”刘连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