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
第05版:05

回眸

每一粒 熬过冬天的种子 都有一个 关于春天的梦想

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 王少华 摄

新舟驶过古运河

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

在最美的季节里,沧州老百姓迎来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喜讯:9月1日,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

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我市大运河船舶停运以来首次恢复通航。“一船明月过沧州”的历史盛景,重现运河边。

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沧州8个县(市、区),是沧州的“母亲河”和文化之根、文明之魂。曾几何时,运河干涸,成为沧州人挥之不去的痛。

近年来,我市倾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千年运河重获新生:308公里堤顶路及绿色生态廊道全线贯通,运河两岸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三楼鼎立,百狮园、运河公园成为人们亲水休闲的好去处,园博园、大运河非遗展示中心、大化工业遗存将为城市文化再添新地标……一个以运河为中心的城市中轴线跃然而出。

早在大运河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年,记者开始行走沧州段运河,无数次听到沿岸人们期待运河通航的心声。这次旅游通航不仅圆了沧州人的一个梦,还为沧州打开了一道现代化全域旅游的大门。

沧州段运河蜿蜒流淌、宛若玉带,特别是中心城区段保存完好,九曲十八弯、沿途多遗迹、处处皆风景,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遗产的原真性。随着国家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中心城区运河河道清淤疏浚、绿色提升、旅游码头、步行景观桥等各项配套工程逐渐完成。

旅游通航当天,沧州市民纷纷来到运河边,或乘船游览,或夹岸庆祝。从河畔码头登船,一路随波而行,水光潋滟,绿树环绕;凭船远眺,飞鸟往还,航路再现,一眼千年。

13.7公里的通航河道就像一条纽带,不仅连结起千年文化,还可以展示城市形象、讲好沧州故事。通航是个新起点,运河古郡在新时代迎来发展的高光时刻。杨金丽

发现最美兵支书

献礼建军95周年 致敬退伍老兵

7月26日,沧州市首届“发现最美兵支书”发布仪式在沧州市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来自沧州各县(市、区)的30位“最美兵支书”一起登台,光荣亮相,讲述他们的最美故事。

30位最美兵支书亮出歌喉《团结就是力量》,大屏幕上闪现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他们,曾是军人飒爽英姿,保家卫国;而今,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们依然保持军人本色,在农村这个新战场上开拓进取、造福一方。

石炳启、任树军、胡宗权……他们的名字回响在大厅,他们的故事振奋人心。他们或围绕村庄优势做文章,让后进村变成致富村;或用真心换真情,让村庄绿了、民心齐了、老百姓腰包鼓了、幸福感强了;或做公益路上的热心人,或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采访兵支书,是这些年记者生涯中较为感动的经历。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更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把采访的热情全部投入到这个凝聚着奉献与感动的群体中。从去年以来,我市先后从返乡退役军人中选拨出3000多人充实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担任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村“两委”委员等,他们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兵支书”“兵委员”。从4月开始,我们便马不停蹄地梳理这些典型。而这次活动评选出的“十佳最美兵支书”以及20位“最美兵支书”,是广大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是全市“兵支书”的标杆和缩影。

从梳理到采访,时间紧、任务重,既要深入采访兵支书,挖掘他们的感人故事,还要及时出稿刊发。在组织发布仪式的过程中,数十次与多方沟通,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细致研究,才有了活动的圆满成功。

寻找、发现、记录他们的事迹,是责任,更是使命。寻找最美兵支书是一个献礼建军95周年、传播正能量、弘扬清风正气的过程。齐斐斐

荣膺“金牌读书会”

“悦读悦美”助力建设书香沧州

沧州日报读书会近两年,通过“悦读悦美”版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推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为文明城市建设增加了深厚底气。在沧州市第二届“书香沧州”评选中,荣获“金牌读书会”称号。

一年来,我们报道了肃宁朗诵协会、献县阅读会、入梦剧团等金牌读书会,袁凤良、林如月、齐莹等金牌阅读推广人及书香家庭、书香企业、书香机关的读书故事。我们还关注了田一可、吴英彪、肃宁“瞎咧咧”群等不同的读书人,在他们的人生体验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8月26日—28日,第十二届河北省图书交易博览会在运河边的百狮园举行。这是沧州人的图书盛会,处处彰显着沧州人读书的热情。我们通过3个整版的报道,集中展示了书博会的亮点,列出了热销书单,展现了沧州的深厚历史文化和沧州人读书学习的热情,引领了新一轮读书热潮。

读书可以体验千种人生。8月开启的“泊头桑椹杯”读书大赛,就展现了各种读书人不同的人生。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读者参与征文活动,讲述着各自的故事、感悟。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努力讲好读书故事,我们做好深度栏目、多向互动,把那些因读书而充实有趣的人生、因读书而多彩丰富的生活,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大家在读书版面上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在读书会活动中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书友,都表示收获多多。沧州日报读书会作为全市唯一一个由主流媒体引领的读书团体,为助力书香沧州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齐斐斐

红色运河听涛声

发现早期中共党员故事

运河承载着沧州的历史和文化,也承载着一个个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刊发“发现·运河”栏目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次聆听大运河的红色涛声、挖掘红色故事,也丰富了沧州文史记载。

1926年9月,22岁的刘格平肩负着建立津南党组织的秘密使命,从天津返回沧州。他在沧州创建的第一、二个党支部,都在运河边的著名学府里:沧县二中、泊镇九师。追寻他的足迹不难发现,沧州革命是从大运河上星火燎原的。

神门口,沧州运河边的古巷。1931年-1934年,这里风云际会,一批沧州党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都与这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沈宅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津南中心县委所在地。潘漠华、廖华、刘格平、李学先等先后多次来此秘密会晤。神门口沈宅也因此在沧州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句话、一个片段的回忆,可能就为发现运河“点睛”。随着寻访的深入,我们还发现了党史上没有记载的珍贵线索,比如沈士敏的手稿,为早期沧州党组织的研究工作,丰富了骨血和肌理,也让世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先驱们的风采、情怀、以及磐石般坚定的信念。

大运河不仅是沧州革命的摇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还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盖宿铺,青县运河边的一个小村庄,101岁的王金荣老人至今还记得抗战时,他冒险摆渡八路军过河时的情景。这一发现,让红色笸箩渡的故事时隔80年又引起了社会关注。随着寻访的深入,我们在运河边的二十里屯村、人和镇村听到了更多笸箩渡的故事,记录下更多革命者英勇无畏的身影。

人和镇村,青县与天津接壤处的小村庄。和村民聊天中听到,七八十年前,这里有一支女子运输队,穿梭于天津与青县之间,秘密为八路军、解放军运送物资。经过深入采访,《大运河上曾有支“红色娘子军”》见报,再次丰富了党史,为大运河红色文化再添一抹亮色。杨金丽

不懈为烈士寻亲

让更多英魂回归故乡

“这些烈士十几、二十几岁就牺牲了,有的至今埋骨他乡,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简单一句话,“帮烈士寻亲”志愿团队的志愿者们却践行了多年。这支由沧州日报记者、爱心志愿者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组成的寻亲志愿者团队,自2019年起,辗转多地,至今已寻访到120余名烈士亲属(或烈士安葬地),为60多名烈士找到了家。他们的善举令人动容、起敬。

今年清明节前,寻亲团队为盐山籍烈士魏立祥找到了家乡亲人。从获得烈士相关信息,到找到烈士的两个侄子,志愿者和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手,只用了两个半小时。

林凤山烈士,一位“杨子荣式”的英雄,在贵州、沧州两地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揭开他身前的英雄往事。也让众多读者知道,遵义市有个凤山村,还有一所凤山小学。它们,都是因一位沧州籍英雄的名字而命名的。

一张特殊的黑白照片,记录了一位烈士的容颜。为了保存它,有一年家乡发大水,烈士的亲属顾不上取出家中的物品,却蹚着水抢救出了这张烈士唯一的照片。照片中的人叫纪云悌,沧县人,1949年1月,在解放天津时光荣牺牲。为了寻访到他的下落,寻亲志愿者张纪岩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贵线索。志愿者王吉仓在联系上烈士的亲属后,第一时间来到沧县崔尔庄镇许村……

寻亲团队不仅为烈士找到了家,他们的善举也感动了众人。其中就包括浙江省金华市的叶庆华。在她的帮助下,志愿团队还开展了“送烈士画像回家”活动。牺牲在齐鲁大地74年后,郑希成烈士的画像被挂在了东光县革命纪念馆的英烈墙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了故土。

寻亲人,慰英雄,寻亲团队擎起一盏灯火,照亮了烈士回家的路。杨静然

挖掘国立一中传奇

四年追踪催生纪录片

年终岁尾,由苏州一格映画出品的纪录片《寻找国立一中 1938》佳绩不断:先是在第八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上,从103个口述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年度口述历史项目”奖;然后又入围了光影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纪录片为人们还原了一段抗战时期保留文化火种、流亡办学的中国教育传奇。这个传奇,与沧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纪录片的动因,最初源于《沧州日报》2018年的一篇报道。

这是一段没有被记录的史实,今天听来,依然有荡气回肠的力量。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山河破碎的日子里,泊镇九师校长杨玉如与师生们不愿做亡国奴,他们带着书籍和教学仪器一路南下。途中与河北各地流亡师生汇合,最终在河南创办国立一中。之后南迁陕西城固,给战火中的学子们安放了一张书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按照这一办学模式,中国抗战时期建起了34所国立中学。

国立一中与“西南联大”有着相似的经历,甚至,其艰难曲折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比“西南联大”还要困难得多。

2018年,《沧州日报》推出重头报道《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引起了社会关注。这篇报道后来辗转到了国立一中校友刘钟智的手中。90多岁的老人看到报纸后痛哭流涕,引起了他的孙女刘亚玉的关注。刘亚玉决定,拍一部以国立一中为主题的纪录片。

很快,根据《沧州日报》的线索,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摄制团队开始了寻找国立一中的旅程。他们历时4年、辗转多地、从沧州出发,沿着国立一中走过的足迹,一路寻访挖掘。

《沧州日报》也开办专栏“关注国立一中系列报道”,推出了多篇重头报道。在此过程中,大家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的是讲好国立一中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湮灭在历史烟云中的中国教育传奇。

杨金丽

记录好人故事

书写世间温情

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成长的摇篮。在温馨的家庭里,我们变得羽翼丰满,良好的家风滋润着心田。今年5月,全国妇联揭晓全国家庭典型,我市3户家庭荣获“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称号,两户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却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家的味道。

2022年,我们继续挖掘身边的道德模范,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身上都闪耀着奉献、忠诚、助人、奋斗、敬业的时代精神。

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提起骨科专家陶晓冰,人人都会心生敬佩。他从医多年,成功参与完成骨科手术近万例。手术室里,无影灯下,他孜孜以求,精研医术,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托起了无数个患者的脊梁,他是患者的“顶梁柱”。

刘家烨,从沧州走出的年轻航天人,从小就胸怀航天梦。大学毕业后,入职文昌航天发射场,从事火箭测试发射工作,先后担任“嫦娥五号”“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天舟四号”等重大航天任务的测量系统指挥员。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是他第6次担任测量系统指挥员。

43岁的马玉霞是海兴县实验小学校长。2021年9月,她作为我市援藏教研员,远赴西藏自治区札达县,开启了一段支教之旅。从渤海湾畔到雪域高原,马玉霞牵住孩子们的小手,把知识和爱洒在了那片土地上。

有人说她“傻”,因为她多次自掏腰包,解决村民难题;有人说她“疯”,因为她输着液也要把村里的工作安排妥当。她起早贪黑,舍小家为大家,用心用力用情守护着村庄里的每个人、每个角落……她叫王君娜,是河间市米各庄镇李赵庄村党支部书记,一位“80后”。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灾难来临,总有人挺身而出;平凡生活,总有人坚守付出。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汇聚成前行的力量。

杨静然

策划 周红红

摄影 王少华 魏志广

2022-12-30 每一粒 熬过冬天的种子 都有一个 关于春天的梦想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7912.html 1 回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