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4日
第03版:03

让树根重新“活”起来

——农民根雕艺术家朱长明的故事

朱长明构思根雕作品

本报通讯员 田俊荣 本报记者 贾世峰

找树根、搬树根、刨树根、扛树根……这是82岁的朱长明每天干的活儿。朱长明是东光县找王镇后屯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他做根雕是从他50多岁的时候开始的。当时,村里修路刨出一个一米多高的大树根,凸凹疤节、扭曲迂回,形状奇特,朱长明在看到的瞬间有一种直觉——这个大树根仿佛像只山羊立在眼前。于是,他用自己的小三轮车把树根拉回了家。

做根雕,朱长明不懂行,该用什么工具都不知道。他就用锉子、刷子和一把锯,先把表皮弄干净,把缝里的泥一点点抠出来,多余的枝条砍去……洗、刷、凿、切,按照心目中的样子一点点修整,几个细长又挺拔的树枝做羊腿,圆鼓鼓的部位是羊的身子,两个弯曲的树根是犄角了……站不稳当,再加个底座。经过一个多月的雕琢,一只前蹄跃起的山羊被摆到了桌子上。虽然粗糙些,但这是他的第一件作品,他兴奋地招呼左邻右舍来参观,大家赞不绝口。朱长明由此爱上了根雕。

从那以后,朱长明经常骑上三轮车,在村头路边转悠,找树根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时间久了,他不满足于在自己村子里捡,开始在邻村找树根。见到干活的村民,他就问人家有没有树根,大家都说他“怪”。不管走到哪里,专看人家的柴火垛、猪圈旁、墙根处……看到树根,他就像看到了宝贝。冬天风冷,朱长明的手被冻得裂口子,他不在乎;有人把他当成收破烂的,他也不在乎。有些热情的村民,知道他的爱好,会在自家刨树的时候给他留着树根,给他打电话让他来拉。

自从有了这个兴趣,朱长明的身上,总是沾满了尘土。老伴儿去世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根雕的世界。香椿树根、榆树根、枣树根、槐树根、梨树根……他见啥要啥,来者不拒。树根扛回来,他去皮、清污、砍去乱须、晾晒、阴干……每天都在树根中忙活着,乐在其中。

“每次把树根扛回家,我都要反复琢磨构思。”朱长明说。不光看,他还会动手,把那些木头疙瘩一个个拎出来,翻过来掉过去地看,这个像小兔,那个像小猪,他把树根分类放好。有的时候,看得入迷,孩子们喊他吃饭,他也听不见。他常常最后一个上桌,饭刚吃几口,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端着饭碗又走到了院子里,对着几块木头疙瘩仔细琢磨起来。儿女都很孝顺,劝他别太累了,安享晚年,他指着树根说:“让我摆弄这个就是安享晚年。”

朱长明为了根雕,置办了角磨机、手电钻、各式刻刀……朱长明仔细揣摩根雕作品,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掌握了树雕的工艺,知道了“鲜剥法”和“浸泡法”有什么区别;知道如何用火烧加工出自然洞穴;知道怎样将凸面加工成瘤状。

根雕是体力和技巧的结合,更需要有艺术修养。朱长明靠着满腔的热爱,无师自通地成为行家里手。通过长年的试验,朱长明逐渐懂得了打磨、上色、调漆等工艺技巧。形状各异、千奇百怪的树根,在朱长明的手中“活”了起来,变成了老鹰、老虎、麋鹿、猎豹、鲤鱼……他还给这些根雕起了形象的名字。

5年前,有一位叫盛金领的年轻人找上门来,想跟着朱长明学习根雕手艺。经过一番交谈,朱长明发现他是真心喜欢根雕,便将手艺倾囊相授,去污、抛光、配座、命名、雕刻、上漆、上蜡……一点儿一点儿地教。现在,师徒俩着手改造了几间旧厂房,建成了一家根雕展览馆。

痴迷根雕20多年,朱长明已经完成根雕作品600多件,并被授予“沧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做事精细,做喜欢的事更得精细,不急不躁,一点点地成型,我很享受这种时光,只要我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做根雕。”朱长明乐呵呵地说。

2023-01-04 ——农民根雕艺术家朱长明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8190.html 1 让树根重新“活”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