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杜林石桥又名登瀛桥,是沧州境内著名的两座明代石桥之一(另一座为献县单桥)。2017年9月,《沧州日报》组织读者赴登瀛桥采风并开展专家访谈。采风和访谈过程中,人们对登瀛桥的桥名寓意、图案雕刻、栏板文字等展开了持续一个多月的讨论。在此,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索,以期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所蕴藏的文化价值的研究有所裨益,也希望读者朋友们指正。
一、“登瀛”何指?
有种代表性观点认为,登瀛桥之名,是因西通河间,河间古称瀛州,故名。但笔者认为,登瀛桥之名与河间古名无关。当时与笔者观点相似的有原两报总编辑刘桂茂和孟村蔡永贵先生及部分读者。
笔者认为,考察“登瀛”之名,当结合石桥所处位置、桥上石雕故事、时代背景、民俗、词意等因素综合分析。
首先,“登瀛”一词,古已有之。一指成仙,二指中式(考取功名)。古人认为,海上有仙山,其一是瀛州。道教是中国土生宗教,在民间影响至深,成神修仙,在道教那里演变得更为广泛,至明代尤甚。科举是隋唐之后读书人出仕的最佳出路,中式就有资格出来做官。登上青云路,是古代多数读书人的梦想。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于登瀛桥命名,不会没有影响,而桥上石栏的雕刻,也确实以这两个意思为主展开。
其二,“登”,瞬间动作,即抬脚就到之意。河间在登瀛桥西百余里,即使今天,也不是抬脚就能到的。所以,若是为了通向河间,名为“通瀛”比“登瀛”更为准确。而大河通大海,海上有仙山,一考定终身,登桥成仙、一步登天的用法却约定俗成。
其三,河间在登瀛桥西,如西向而行,桥名可以与河间发生勾连,可以解释,但若从西向东来,就解释不通了。
其四,以“登瀛”为名的古桥在中国不止一处,也多用于人名、书院。如盐城、嘉定、东莞等地都有登瀛桥,南皮在清代有登瀛书院。而凡以“登瀛”为名的古人,其解释名的字号,多取高升、修仙意。至清代,“登瀛”,成为新科进士及第授官的仪式之一。
其五,刘桂茂先生认为,“瀛”是神仙境界,后来又被引申为金榜高中,“望”之,“登”之,是美好向往。所以,一切以“望瀛”“登瀛”命名的地方或建筑,均应以原始义为首义。在登瀛桥未建、此路未通未达时,这里就已经叫“登瀛镇”,也足证“瀛”的首义不是河间。清代,河间府南门楼就叫“登瀛楼”。如把“瀛”解释成河间,那就成为“在河间登上河间楼”,根本说不通。当释为在河间登上此楼如上仙境好。
二、“双凤齐明”是祝福大明朝吗?
杜林石桥北侧中心栏板雕刻的一对凤凰之上有“双凤齐明”四字。如作固定词组对待,“明”字多半会被看成错别字。杜林文化爱好者赖宝国曾就此请教一教授,答曰:“鸣”的别字。赖宝国不认同,自立一说:“明”是明朝的意思,是对明朝廷的一种恭祝。此说后衍生为:建桥者讲政治。
真是这样吗?
在汉语里,如果讲到政治层面,龙凤就是皇帝和皇后。“双凤齐明”,如果把“明”字解释为国号,那么凤加于国号之上,就有后宫之权高于皇权的嫌疑,这是封建社会(除了个别时代)绝对禁止的,万历时期更不允许。
杜林石桥建成时,正是明万历中期。明代一大特色就是皇权高度集中,政治形态呈现为皇帝居中控制,司礼监、内阁、文臣集团互相牵制的局面。万历时期,几个集团相互倾轧的局面更为严重,而后宫也恃宠作祟。比如,因万历皇帝的贵妃郑氏扰乱,皇长子朱常洛20岁还没当上太子,为此发生了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100多名官员遭到革职、发配的处分。虽然万历受到郑氏干扰,但皇权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的,郑氏至死也只是个贵妃的身份。杜林石桥建成时,正值“国本之争”白热化。明代厂卫盛行,因言获罪被杀的人很多,在公开场合加凤凰于国号之上,除非是不想要命了。想来,建桥者不会去蹚这个浑水。
凤,古代还有一意:大才贤才。如“人中龙凤”“卧龙凤雏”。考登瀛之意,有中式的愿景,栏板所刻,多励志故事。那么在古代读书里,人中龙凤的榜样是谁?又怎么恰恰是两位?
其实,“双凤”之典,宋已有之,是特指著名思想家北宋程颢、程颐兄弟。相传“二程”的母亲侯氏夜梦“双凤投怀”,至南宋时,理学“双凤”和“双凤投怀”,就已经被士林传颂。现在,“二程”出生地湖北黄陂的“双凤亭”遗存,就是南宋时为纪念“二程”而建。
明代,朱元璋将“程朱理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文章发挥,不能出此范围。“程”,即“二程”学说。读书人想通过科举考试,必须得精通“二程”学说。明景泰六年(1455年),明朝廷加封河南嵩县程村为“两程故里”。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杜林石桥建成,明朝廷通过100多年的推举,“二程”作为士林榜样的地位达到无与伦比的高度。
“二程”学说是儒家道统的重镇。其学问的核心,就是“明理”。在他们的学说里,“理”即是“道”,是宇宙的本体,读书人要“明理”以“经世致用”。所以,“明”字,既不是别字,也不是明朝廷。而是以“二程”为榜样鼓励读书人,明理,中式,为国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