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
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疫情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深刻阐明了自主和开放、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辩证关系,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循环规律的认识,对在日趋严峻复杂挑战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发展和安全关系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深刻阐明了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对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形成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等既是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理论体系,也是“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重要理论成果。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回答了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成果,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探索创新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绿色发展规律、开放发展规律、共享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体系,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集成,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原创性、系统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特征、本质要求、动力、方式、路径和世界意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也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理论范式。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