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降临时,天上掉起了细密的雨点儿,广场上的老人们才迈着蹒跚的脚步,依依不舍地向家里走去。
村部玻璃窗后面,党支部书记胡宗权轻轻地说:“行动!”起身,远远地跟在86岁的张建兰老人身后,一直跟着她到家。
张建兰进了家门,摸索着打开电灯。空寂的小屋生出一圈昏黄的光晕。她颤巍巍地从院子里抱了些柴火,蹲在灶台烧起了大锅。一抬头:“哟,七儿来了!”胡宗权小名七儿,乡亲们才不管书记不书记呢。
“大姨,怎么不用天然气呢?”
“老了,哪会用那个玩意?”
“做的什么饭?”
张建兰揭开锅,一碗剩粥,一个馒头。再看,还有一碟不知剩了多久的土豆片。她笑笑:“一个人,瞎凑合,你要在这儿吃,我就再炒个鸡蛋吧。”
那边,支委王英一路尾随,来到刘子江老人家。见他独自一人正在吃着,向饭桌上望了一眼,一角饼,一个卷子,一碗白开水,没有菜。
“二伯,你就吃这个呀?”
“一个人,将就一口得了,还想怎么着?”
支委申中和去的是郭秀荣家。她正费劲地嚼着一块饼干,面前是一碗沏好的奶粉。郭秀荣77岁,两个儿子,一个在石家庄上班,一个在青县开火锅鸡店,女儿也早出嫁了。
很快,三名村干部又聚齐村部。
三个人讲的情况基本差不多——独居老人们吃饭成了问题。
其实,三位老人家庭条件都不错。比如,80多岁的刘子江,两个女儿已出嫁;一个儿子在沧州开着一家公司,效益不错。儿女们都孝顺。老伴儿去世后,儿子不想留下他一个人,几次三番要接他一起住。可是,他怎么着也不愿离开这个老窝儿。
人和镇,因濒临大运河与马厂炮台,慢慢聚落成一个闻名四方的买卖街。由于买卖公平,一团和气,定居的人多了,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庄。来自13个省70多姓氏的村民,休养生息,和睦相处。时任马厂驻军师长曹锟特意题写了“天地人和”相赠,由此改名人和镇,好村风一直传承了百年。经商的传统让全村人都善于做生意,年轻人大都离开了家,虽然挣了不少钱,但无意间却冷落了老人。
那到底是个什么光景呢?当过兵的胡宗权便策划了这个“火力侦察”。
一霎间,三个人沉默了。
突然,胡宗权来了句:“咱办个孝老食堂,怎么样?”
其他两人对视了一眼,说:“行啊!”
第二天一大早,召开代表会。胡宗权开了个头,下面就七言八语议论开了:“这是好事啊!可是,谁来做饭?谁来买菜?谁管账目?设在哪里?钱从哪来?”
散了会,胡宗权同广场上几位老人套开了话:“要是给你们办个食堂怎么样?”
72岁的孙少玲,一个儿子在青县,女儿当小学教师,患脑栓塞后遗症,平时就一个人在家:“那敢情好啊!真的吗?”
刘子江说:“要办可得办好点。”
87岁的刘炳秀说:“七儿,咱哪天开办哪?我还等得上吗?”
胡宗权听了,心里一热,眼窝有点儿湿润。儿女们顾不上,老人自个儿凑合,日子长了怎得了?老人独自吃饭睡觉,万一哪天有了急病,没个人照应,病在屋里也没个人知道啊!
这个孝老食堂我干定了!
之所以这样想,胡宗权心里有底。经过前几年的人居环境治理,还有以白事简办为代表移风易俗活动,加上村里有史以来的和谐传统,村民的精神面貌和觉悟有了空前的提高。每周一次的全村义务清洁活动,已经成了固定的活动,连长年不在家的村民,到那天也会想法回村,挥一挥扫帚。
想到这里,他决定,没有厨师,就让村里的志愿者上。没有钱,干部党员带头捐。账目要选出理财小组,制定公开制度。
胡宗权当即掏出了3000元捐款。
消息一传出,报名义务做饭的村民一下子来了十几位。村干部的微信里不停地响起转账捐款的提示音。特别是有父母入伙的儿女们,更是格外积极踊跃。都说,你们这是替我们尽孝啊!
2020年12月10日,在老人们的迫切期待中,一座孝老食堂“呱呱落地”。
那天,老人们刚一落座,几个菜就摆满一大桌。有炖鱼、火锅鸡、家常豆腐、宫保鸡丁、红烧肉、蒸鸡蛋羹、烧茄子、大烩菜。有荤有素,软嫩可口,老人们个个吃得满口流油,大快朵颐。他们不会说漂亮的话,只是一个劲儿地说好,“忒好了!”
75岁的五保户李志忠,是个聋哑人,冲着向胡宗权一边呀呀呀地“说”着,一边用力地比画着,有人翻译:“我吃得太美啦,能吃到什么时候啊?”
胡宗权也随着他比画,两手一摊,头向后一仰,意思是,放心,可以一直吃。
李志忠乐得一个劲儿地挑着大拇指。
只要一提起来孝老食堂,刘子江总是一脸的满足:“说真的,老伴儿刚走的那会儿,屋里就剩下我一个人,坐也不是,躺也不是,不愿做饭,也不愿吃饭,差点得了抑郁症。现在好了,大伙儿一起吃,热热闹闹,食欲大增,心情大好,儿子接了我好几趟,我哪里也不去了。”
胡宗权插话说:“这位老人家吃喝好了,身体倍儿棒,格外精神,他本是个有心人,知道村上的事情多,不是忙着接受采访,就是写写画画,县里好多单位都不时地来请教过他呢!”
一次,老人们吃饱喝足了,不知谁随口说了一句:“这要是还能出去看一看该多好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几天后,天安门广场出现了这样一队人,都是七旬开外,穿着一式的大红背心,背心上印着“我爱中国”。他们有的自己慢慢地走着,有的则坐在轮椅上有年轻人推着。虽然都近古稀或耄耋,但一个个都红光满面,周围的人们好奇地问:“你们是哪里的?”
有的老人自豪地说:“青县人和镇的。”之后,这队老人旅行团又瞻仰了毛主席遗容、游览了颐和园。86岁的谢秀兰一边擦着泪,一边笑着说:“这辈子,有这么一回,值了!”
那些在外的游子们,知道了这些,感激的心情无法言说,纷纷向胡宗权发来微信,老七、七哥或者七伯叫着:你可真是给我分忧了,这下,我们可真是放心做买卖了。没说的,以后村里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尽管说……
憨厚的胡宗权,依然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孝,不是用来说的,我们不过是给孝一个形状:一间小屋、一双筷子、一碗热汤……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胡宗权这个外表粗糙的汉子,却心细如丝。他感觉把独居老人关照好,不是单纯照顾吃喝问题,也是一项民生民心工程,要办就一定办好。恰好一年后,也就是在2021年12月10日,胡宗权给孝老食堂来个升级换代。投资40万元,占地240平方米,另选新址建成了一座标准更高的食堂,厨房、饭厅、休息室、理发室、洗澡间等,一应俱全。
窗明几净,明厨亮灶,老人们一到场,都吃惊得合不拢嘴,禁不住看看这儿、摸摸那儿。
人和镇村开办孝老食堂的做法,破解了农村老人吃饭难、洗澡难、日间照护难等问题。消息很快传遍了四面八方,媒体纷纷报道,县里很快决定推行这项美德善政。这不,周边的、本县的、外县的人们,纷纷前来取经。
2022年1月30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播出了人和镇村孝老食堂的报道;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人和镇村孝老食堂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新闻,让这个著名的火锅鸡发源地,再次声名鹊起。
胡宗权并不满足,紧接着,他又办起了孝老洗衣房,不但服务本村,还包揽了全镇12个村独居老人的洗衣工作。
村边,紧靠大运河东岸的一个坑塘正在抽着积水,胡宗权一脸憧憬地指点着:过段时间,你再来看,这个地方将建起一座水上火锅鸡饭庄,我们要将火锅鸡的发源地这块金字招牌擦亮,以后公益事业多着呢,靠捐赠,毕竟不是长远之计。
夕阳下,古老的大运河泛着粼粼波光,朴实的小村安谧祥和。
暖暖的余晖里,老人们从各条小巷陆陆续续地走来,走进热气腾腾的孝老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