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宛如一条巨龙,纵贯青县南北。离大运河不远的新兴镇有两个相距不到千米的村庄,大孝子墓村在西,小孝子墓村在东。大孝子墓是我的家乡。从小就听老人说,村名是因为这块土地上埋葬着一个大孝子而取的。大孝子叫马和,是大明朝年间的人。
史料记载,马和9岁那年,父亲突发急病而死。母亲是小老婆,平时受父亲宠爱,大老婆十分嫉妒。父亲一死,大老婆容不得他们。再说,同父异母的大哥二哥都是大人了,不愿马和长大了分家产,那母子仨就把马和母子俩撵出了家门。母子俩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因为母亲是父亲从口外带回来的,本地也没个亲人,母亲只能带着他回口外娘家。母子俩从山东长清往北一路讨要一路走,走到德州,母亲上门讨要时,遇到恶狗,慌乱中跌断了腿,走不了路了,只得找了个草棚住了下来。
原本路上都是母亲讨要,现在母亲没法讨要了。马和便提上了篮子,登门讨饭。母亲每次吃着马和讨回来的饭,总是泪流满面,因为她不想让儿子去讨要。有一次,母亲甚至说要去死。马和听了就抱住母亲说:“娘啊,你要死了,我怎么办呀?”娘看看儿子只有9岁,还没成人,这才放下死的念头,母子俩抱头大哭。
之后,母子俩就住在这个草棚里,马和天天出去讨要。百日后,母亲的腿才好,但落下拐瘸的残疾,走路非常不方便。母子俩继续往北走,走得很慢。到了孝子墓,母亲又患了眼疾,竟然双目失明。母亲瘸了瞎了没法再走了,回口外老家的想法只得打消。马和一边讨要,一边找一些木棍野草,搭了一间小棚子,算是自己的家。
马和年龄小,做不了别的,只能靠讨要养活母亲、养活自己。这天,马和来到一个姓周的大户人家讨要。周财主正好出门,看到了马和。一是动了恻隐之心;二是想到家里的猪没人放,就问马和愿不愿意给他放猪,一年给他五百斤粮食。马和当然愿意了,五百斤粮食,再加些野菜,就够母子俩吃的了。马和回去对母亲一说,母亲也很高兴,儿子不用讨要了。
头一年,顺顺当当。马和放的猪还添了两窝猪仔,其他的猪也由小猪长成了大猪。周财主很高兴,过年的时候,周财主杀了猪,还给了马和老大一块肉。马和把肉提回家,母亲也很高兴,母子俩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年。
接下来,马和继续给周家放猪。谁知到了4月底,在草洼放猪时,一头老母猪突然失踪了,怎么找都没找到。周财主说马和把猪偷走了,于是把马和送到了官府,官府就把马和关进牢房。周家是按月给他粮食的,又到了月底,家里的粮食只够吃3天了。自己被关了牢房,周家肯定不再给粮了,娘怎么办?他就恳求县令,把他娘接到牢房来。县令不解,问他为何。马和就说,娘在家会被饿死的。县令虽然有点同情他,但也不能管他娘吃饭呀,皇上没定这规矩。马和听了说,老爷,我不要你多给吃的,我只想把给我吃的,分出一半来给娘吃,别让娘饿死。县令一听是这样,可怜他一片孝心,就把他娘接到牢里来了。马和省出一大半饭给娘吃。他每次只吃三分饱,或者两分饱,总是让娘吃饱,因为娘看不见。县令看了几天,见马和饿得有气无力的,再过几天就会饿死,不忍心了,便吩咐衙役,给马和多加了些饭。这样马和坐了半年的大牢,母子俩都没饿死。
周财主那头失踪的母猪回家了。不仅回家了,还带回了一窝猪仔,甚至还带回了一头300多斤的大野猪。
原来,母猪是跟着公野猪跑了。到处都是四五尺高的野草,马和也没看到。这老母猪下完了仔,显然记起了它以前好吃好喝的情况了,就带着猪仔回来了,那公野猪也跟来了。
周财主知道冤枉了马和,到县衙把马和母子接了出来。因为歉意没让母子再去住破草棚子,住在了自己大宅外的两间旧房里,还让马和继续给他放猪,粮食给到了一年六百斤。母子俩更高兴了,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两年。马和13岁这年腊月,母亲生了病,想吃脆瓜。这大冬天哪儿去弄脆瓜?别说没钱买,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啊。可是母亲想吃,怎么办呢?马和愁了几天,忽然想起来,麦收后,他给周家垛麦秸时,看到一棵小瓜苗,上面有枣般的一个小瓜。他把瓜苗压在了麦秸垛底下,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他就把麦秸垛给翻开,喜出望外,那小瓜还在,长到鸡蛋那么大了。
他捧着这个小瓜,回来给娘吃了,娘别提多高兴了。过了几天,娘又想鱼吃。去哪儿给娘弄鱼呢?马和就想到,村子北边有个池塘,里边有鱼,天热的时候,他下塘洗澡时还摸到过鱼。可是现在是腊月,池塘结冰了,没办法下塘了,只有钓。他就用针弯了个钓钩,带了个榔头过去了。那冰冻了足有一尺厚,他费了好大力气才砸开了一个洞。把鱼钩垂在里面,但没有一条鱼上钩,冬季鱼是很少吃东西的。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下去摸了。他就把冰洞砸大了些,跳到里面,冰水入骨凉。终于摸到了几条鱼,回家后蒸熟给娘吃了。后来娘听别人说,是马和跳到冰窟窿给她摸来的鱼,大哭了一场,从此再也不说吃鱼了。
马和16岁那年,娘患了更大的病,没有熬住去世了。马和没钱埋葬母亲,就把自己卖给了周家,埋葬了母亲。
埋葬了母亲后,他也不在周家那两间房里住了,在娘的坟旁搭了个棚子。白天给周家干活,夜里就守着娘的坟睡。直到53岁那年,马和死在了棚子里都没离开。周家人就把他埋在了他娘的坟边。
马和孝母的事,也在当地传开了,后来人们就把马和的墓叫成了“孝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