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 程
日前,沧州子时乐队的“老男孩”们如约再见。“再相见,是期待、是希望,是对未来的召唤。”30年,每到子时乐队成立的当天,大家都会相聚一起,唱着老歌,回忆青春。
作为沧州第一批民间乐队之一,子时乐队曾红极一时,有一大批歌迷为其狂热和呐喊。如今,队员们年过半百,心中却激情依然。“那段青葱岁月,是梦想、是执着、是一辈子割舍不掉的记忆。”回忆过往,49岁的吉他手刘忠强热泪盈眶。
儿时铸就音乐梦想
“我不老!”刘忠强强调了这句话,又继续语气平和地诉说着过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巨星初升,热爱音乐的刘忠强也在这个时代开启了属于他的传奇。
刘忠强和弟弟刘忠奎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沧州炼油厂工人。刘忠强兄弟俩遗传了父母的艺术天赋,从小酷爱音乐。在父母的支持下,兄弟俩从小学习小提琴,成就了童年的音乐梦。
青年时代,人手一把木吉他是时尚的代言。“95元的木吉他,要花费母亲将近半个月的工资,但是她买时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在母亲的支持下,刘忠强、刘忠奎正式开启了音乐梦想的大门。
1993年,20岁的刘忠强和热爱音乐的发小们组建了第一支乐队。一支乐队,一批音乐人。每一位乐手、每一个声部,都是不可或缺的。乐队初见规模,大家凭借各自所长,分别担任了乐队主唱、贝司手、鼓手、吉他手、键盘手等。“那时,流行‘扒带’,就是听着磁带,把音乐中的每种乐器分开记谱,和弦是比较好辨别的,难的演奏技法要反复听上几十遍。”刘忠强拿着乐谱解释。
在大家的努力下,乐队发展得小有名气,之后又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龄音乐爱好者加入。
逐梦脚步从未停歇
运河区黄家窑新村的一处平房,是他们梦想开启的地方。
乐队中,很多人在沧州炼油厂上班,但苦于周边找不到一间合适的排练厅。当时,一名吉他手住在黄家窑新村,他家住平房,排练时不扰民,就成了乐队的“根据地”。“那时,有人上正常班、有人上倒班,想凑到一起排练很不容易。很多时候,乐队成员下了夜班不休息,骑车直奔‘根据地’。”因为热爱,不到7公里的路程,骑车要半个多小时,大家从没说过苦。
与此同时,子时乐队开始了原创作品的排练。“有一天,我在单位突然哼出了一段旋律,但是没有带纸,顺手摸出了一个烟盒,赶紧把曲子记录下来,这就有了后来的《飘雪的夜》。”刘忠强拿出保留了近30年的旧烟盒,展示他对音乐的执著和热爱。
那一年,他们创作了《子时》《我为你燃烧过》《全是你》等10多首原创曲目。“这是之前录制的小样。”刘忠强小心翼翼地捧起一盘老磁带说,“当时由于资金原因,我们没有找到录音棚,只留着这几首小样,这是一件遗憾的事。”
相对于惋惜,音乐留给刘忠强更多的是成长和收获。随着原创歌曲的腾空出世,子时乐队迎来了辉煌时刻。1996年,子时乐队在沧州影剧院开了两场演唱会。“台下坐满了歌迷,那时没有荧光棒,歌迷们激动地打着打火机,照亮了全剧场。”刘忠强说,“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夜晚,歌迷们照亮的是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有激情。”
青春未逝再现美好
在热血沸腾的记忆里,青春从未逝去。随着乐队一场场演唱会的开展,队员们铆足了劲儿,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全身心扑在音乐上。为了更换更好的装备,他们不辞辛苦,辗转多个歌厅驻唱,挣了钱就买乐器。
为了音乐梦,他们还曾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拿着自己的几十首原创作品找唱片公司。签约唱片 公司、录专辑是他们每一个人的梦想。筑梦路上,他们饱尝人间冷暖,可成名之路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艰难。
1997年,随着乐队队员陆续结婚,子时乐队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可大家手中的乐器从没有放下。除了每年乐队生日相聚,他们时不时地还会凑在一起,演奏自己写的歌儿。
“也许前方的路途充满迷雾,也许我们会迷失前方的路,伸出双手紧紧把理想拉住,纵使挫折我们永不服输……”就像歌词中写的那样,他们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几年前,沧州炼油厂工会为这群“老男孩”安排了一间固定排练室。已经43岁的刘忠强约了主唱赵志、吉他手陈志达、贝司手袁绍衡、键盘手林世春和鼓手刘忠奎一起走进新的排练室,抱起乐器,再现美好的青春。
“你曾说过这雪夜,多少仍有一丝温暖。你曾说过有我陪伴,从此以后不再孤单……”子时乐队生日会上,熟悉的旋律再现,大家流下激动的泪水,因为彼此间的这份执着而感动。“虽然现在大家都忙碌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但对音乐的热情不减。”刘忠强说,“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不是成名,而是将自己原创的几十首歌录制成专辑,更好地保留下来,纪念我们的美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