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近三年来,我们对新冠疫情严格实行“乙类甲管”,是正确的选择,经受住了多轮病毒变异的冲击,最大限度降低了重症率和病亡率,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实施“乙类乙管”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
三年前,大疫突袭。2020年1月20日,正在云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防与放、义与利、危与机,发展与安全、一域与全局、国内与国际,对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三年来,世纪战“疫”的每一步抉择,都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
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
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中国经受住了一次次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
尽己所能助力各国抗击疫情——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世纪疫情的跌宕反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凝聚起磅礴力量,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000多个日日夜夜,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挺了过来!历史铭刻下非凡的中国抗疫答卷。
■ 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3年1月1日上午,新的一年,迎来新的希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内,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呱呱坠地。从社区到医院,所有人同心协力,确保感染新冠病毒的高危产妇顺利分娩,守住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过往的努力与坚持,正是开启新阶段的序章。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023年新年贺词时的温暖话语直抵人心。
犹记得三年前的那一幕: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总书记表情凝重:“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
彼时,大疫突袭,汹涌而来。
在这场大考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声音明确而响亮。
“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面对疫情之险,这是我们的选择。
2020年1月23日,因生命之重,“九省通衢”的武汉毅然“暂停”。
隔一座城,护一国人。为防止病毒蔓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果断决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数十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
呵护好14亿多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就是比天还大的事。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武汉,一席话温暖而坚定:“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这是举世震撼的八方驰援。4.26万名白衣战士逆行出征,多地重症救治专业人员尽锐出战,800余万件防护服、超过7万台医疗救治设备紧急调度……
这是生命至上的全力以赴。16座体育馆、会展中心紧急改建方舱医院,以非常时期的关键之举,托起轻症患者“应治尽治”的希望;十多位医护人员围着一个重症病人转,国家级专家联合巡诊;从出生30个小时的婴儿到百岁老人,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放弃……
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中国有效保护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
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疫情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
中国立足快速和精准,快速检测、快速流调、风险分类、封控管理、大规模转运,有效处置30余起聚集性疫情。
有外媒评价,中国是全球唯一控制住德尔塔变异株传播的国家。
奥密克戎变异株席卷全球,战“疫”刻不容缓。
2022年3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对疫情延宕对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的威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
中国成功处置多起聚集性疫情,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三年来,中国有效应对了五波疫情冲击。在全球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出现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提升了6位。
“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面对百姓之忧,这是我们的选择。
2023年1月4日,中国首个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产品获批上市,让人们回想起三年前那场争分夺秒、跨境接力的紧急大驰援:
早一分钟用上,就可能挽救更多生命!
历时不到17小时,行程近万公里,两架飞机接力飞行,16台ECMO从德国法兰克福经北京运抵武汉;从中央到地方,全国紧急调配近80台ECMO直奔武汉。
从生命救治到生活保障,点点滴滴竭尽所能,因为“人民”二字重若千钧。
从武汉人喜欢的“活鱼”,到上海人的当家菜“上海青”,一件件小事,是心系人民、为民着想的缩影。
战“疫”,既有一家一户的小账本,也有事关国家发展的大账本。
集中收治的新冠患者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加强疫苗、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新冠治疗药物纳入医保……
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目前,全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超过90%;全国社区医院超过2600家,村卫生室近60万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百万个。
“要全力做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保障”——面对决策之艰,这是我们的选择。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
2020年初,流动的中国按下“暂停键”。面对严峻形势,人口大国水不停、电不停、供暖不停、通信不停、物资供应不断,社会秩序不乱。
2021年秋,疫情突袭内蒙古额济纳旗,这个“面积比省大,人口比县少”的地方,滞留近万名游客。
居家抗疫、风险分类……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迅速落地,保障游客安置返程,上百名确诊病例得到有效治疗。
在病毒猖獗时期,中国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疫情冲击,最大程度降低了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重症率和病亡率。
当病毒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主动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
“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2022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从“二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乙类乙管”,防控重心已经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上来,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我们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护佑人民生命健康,减少疫情对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中国三年抗疫的不变遵循,是中国伟大抗疫斗争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共产党对14亿多人民的庄严承诺。
■ 因时因势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岁末年初,浙江湖州。依据基础疾病、疫苗接种、感染后风险程度等,以红、黄、绿三色,对全市52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分类。
根据疫情防控新任务,中国加速对1.9亿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分类分级健康服务。
面对世纪疫情,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奋战中书写下不凡答卷。
识变应变,始终掌握战“疫”主动权——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以宁可一段时间内经济下滑甚至短期“停摆”,也要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的巨大勇气,对湖北省和武汉市果断采取史无前例的全面严格管控措施。
实施大规模公共卫生应对举措,各省区市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延长春节假期,大专院校、中小学推迟开学,全国两会推迟召开……中国果断作出一系列决策。
经过3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
2020年4月底,中国进入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
2020年夏天,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2021年、2022年,全球经历数波大流行,输入病例让国内疫情防控承受巨大压力。
全面激活应急指挥体系,组建流调专家队;从严从细强化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管理……与疫情对垒,要在关键要害处集中发力。
疫情“破防”多由境外输入引发,中国精准完善口岸城市疫情防控机制:划定缓冲区,实行差异化管理;一口岸一对策,实行非接触式货物交接模式……外防输入“篱笆墙”不断扎紧。
在一场场与病毒的遭遇战中,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我们筑起一道道坚固防线,在常态化防控中有效减少了疫情发生。
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期间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到2023年1月印发第十版诊疗方案、第十版防控方案……疫情防控始终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
与病毒较量,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科学,是战“疫”的治本之策。
“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
新冠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加快科研攻关,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力争早日取得突破,尽快拿出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
与病毒赛跑,中国科技战“疫”争分夺秒。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时间聚焦五大主攻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
8天内判定病原体,16天内完成检测试剂盒优化……科研人员设立专班,挂图作战。
5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疫苗研发。中国已有5款灭活疫苗、2款腺病毒载体疫苗、5款重组蛋白疫苗、1款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13款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
多路径研发迅速遴选治疗药物。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多种药物或疗法纳入诊疗方案;附条件批准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药物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适应症注册申请;经过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莫诺拉韦胶囊进口注册……
启动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采用核酸和抗原检测相结合,扩大负压救护车、呼吸机、医用防护服等救治设备及物资生产……加快研判疫情形势,强化协同推进,强大科技支撑助力中国抗疫。
“三年来,我们在不断增强医疗救治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平战结合的防疫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21.6万张,可转换ICU床位13.5万张;全国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7.5万个,无创呼吸机9.8万台。
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密切跟踪病毒变异特点,时时关注疫情演变态势。三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握好世纪疫情应对的变与不变。
2022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作出战略指引:“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
2022年10月,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一个个急诊、重症和死亡病例标本,从哨点医院抽样采集,经过基因组测序,大量数据汇集到一起。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感染人数呈几何级数增加,最高可“1传21”。
2022年11月10日,深秋的北京。一场非同寻常的会议,在中南海召开。
听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作出重大决定。首次提出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向海内外释放中国因时因势、主动优化防控政策的鲜明信号。
2022年11月,“二十条”公布,在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14亿多人口的中国,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广泛凝聚共识、科学决策,成为防控策略调整的关键。
2022年12月,“新十条”出台,结合各地疫情应对中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
围绕医疗救治、重点物资生产保供、交通运输保障、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养老机构管理保障等疫情防控重点,多部门加大工作部署,推动落实落细,为防控措施优化完善做准备。
2022年12月26日,中国宣布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党中央在统揽全局、综合研判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三年卓有成效的疫情防控工作,为我国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根据疫情形势,主动调整防控策略是科学、及时、必要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负责人表示。
■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是危机治理的制胜之道。
2023年1月17日,中国发布2022年经济数据——
面对疫情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20万亿元,同比增长3%,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车水马龙、机器隆隆、烟火气升腾……穿越疫情的阴霾,流动的中国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防疫关乎生命,发展关乎生计。如何统筹处理好二者关系,考验智慧与治理水平。
兑现庄严承诺——全力以赴应对疫情大考,统筹兼顾彰显发展定力。
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一个艰难抉择:既要以举国之力应对罕见疫情冲击,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又要全力保障发展,确保“十三五”顺利收官,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2020年春天,两场规模空前的重要会议,让世界看到中国在统筹兼顾中展现出的大国治理智慧。
2020年2月23日,抗击疫情战斗如火如荼时,一场覆盖全国17万县团级以上干部的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
不到两周后的2020年3月6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冲锋号令:“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勇开顶风船——坚持高效统筹、稳中求进,最大限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
走进山东乐陵市启润轮胎(德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忙碌景象。几个月前,这家企业一度面临资金链紧张困扰。
“我们第一时间享受到了909万元增值税留抵退税。”企业负责人表示,“没有政策的及时雨,这个坎可能就过不去了。”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千方百计稳住基本盘。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政策,加大金融系统支持力度。坚持全国一盘棋,打通货运物流梗阻,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医疗物资供应。绷紧粮食和能源安全弦,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综合施策确保能源供应稳定、价格平稳;
……
2022年,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蔓延。3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