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暖暖的灯火召唤
知言
回家过年,过年回家。
这世间,没什么能够抵挡人们回家过年的急切期望、消弭人们与家人团聚的满怀衷肠。
年,是载体,是仪式,是团聚的号角;家,是港湾,是归宿,亦是能让我们真正做回自己的地方。那里有美食新衣、欢声笑语,有至亲至爱的翘首期盼,也有漂泊游子的幸福回归。
无论忙碌与清闲,不管幸福与忧伤,思乡的人们,只要定下归家的日期,之后的每一天,双眼都散发着期盼的光芒。
又是一年新春至,千万种思念化作一张回家的车票。回家团圆,无论走到海角天涯,家都是暖暖的灯火召唤。
在这样的日子里,千万句期盼,千万句祝福,都不及一句“回家过年”更让人心动,更让人心安。
此刻,也许你已回到家中,在温暖的灯火下,阖家团圆、幸福满满;又或者,仍坚守着岗位,为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保驾护航……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把最衷心的祝福送给你,向你道一声:“过年好!”
这个春节,赵国跃又是在3000多公里外的新疆轮台县度过的。援疆6年,这已经是他在轮台度过的第4个春节。
但他并不会因此感到孤独。和往年一样,他的维吾尔族亲戚早早就发来了邀请,请他去家里过年。于是在赵国跃心里,纵然山高水长,此心安处是吾乡。
撰文/版式 张智超
摄影/王少华 傅新春 魏志广 殷 实
“轮台也是我的家”
几天前,赵国跃拨通了家人的电话——由于工作原因,这个春节,他不能回家过年了。
援疆6年,这已经是他在轮台度过的第4个春节。
26岁的赵国跃是轮台县委组织部人才(援疆)办主任,主要负责全县人才工作的综合协调、政策研究、项目实施,以及援疆干部人才的日常综合服务等工作。
201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作为我市高校输送的首批基层工作岗人员,来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工作。从此,他把家安在了3000多公里外的天山脚下。
感动常在
几天前,68岁的图尔隼·阿吾提给赵国跃发来了一张照片——一张大大的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水果、干果,还有烤肉和馓子……
这是两人之间的“暗号”,赵国跃一眼就明白了图尔隼·阿吾提的意思——邀请他去家里过年。
感动之余,6年前发生的一件小事,再次涌上了赵国跃的心头。
那时他刚到轮台,准备去买手机卡。但因为人生地不熟,又不懂维吾尔语,左右为难。这时,一位维吾尔族大叔主动上前,用并不流利的汉语热情地问:“需要帮助吗?”
“这些年,与其说是来轮台服务,倒不如说是维吾尔族群众给予了我更多帮助和关爱。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他乡异客,而这也更坚定了我扎根轮台的决心!”赵国跃说。
很少有人知道,在来轮台前,赵国跃就已收到多家沧州知名企业发来的录用意向书。从中挑选一份满意的工作,守在父母身边生活,对他来说,似乎更顺理成章。但赵国跃始终认为好男儿当怀壮国之志:“去新疆奉献青春,让那里像家乡一样繁荣,让那里的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我不变的理想!”
一颗真心
带着雄心壮志,赵国跃来到了新疆轮台。刚参加工作,他就在与维吾尔族群众“结对认亲”活动中,和图尔隼·阿吾提以及库尔班两家人结成了亲戚。
这些年,每逢节假日,赵国跃都会带着礼物到亲戚家去探望,看到家里缺什么,下次一准儿会带来,就像图尔隼·阿吾提说的那样:“他总能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图尔隼·阿吾提的妻子生了病,赵国跃帮忙联系来自沧州的援疆医生为她诊治;每到棉花成熟时,赵国跃都会请同事来帮忙,为图尔隼·阿吾提家摘棉花;库尔班家的甜瓜遭遇滞销,赵国跃通过微信把消息发了出去,组织沧州的亲友采购……
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连续不断的关心与照顾。就这样,日复一日中,赵国跃与两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图尔隼·阿吾提更是把自家钥匙给了赵国跃,跟他说:“放假就回家来,给你做好吃的!”
在轮台的这6年,每到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临近的时候,图尔隼·阿吾提和库尔班两家人都会向赵国跃发出邀请。
来轮台的第一个中秋节,赵国跃就收到了库尔班的邀请。“在电话里,库尔班大叔用并不熟练的汉语说‘过年好,过年好!’他女儿就在一旁提醒,‘是中秋,中秋节!’”赵国跃边说边笑。
“我第一次到图尔隼·阿吾提家过年时,看到桌上摆的美食和屋里挂的装饰,就和维吾尔族最重要的古尔邦节一样隆重。”赵国跃知道,这是图尔隼·阿吾提一家专门为他准备的。不仅如此,他们还叫来了自己的亲戚,一起陪赵国跃过春节,又准备了干果,让他给远在沧州的家人寄过去。
赵国跃的生日在4月,6年来,每到生日这一天,陪在赵国跃身边的,都是图尔隼·阿吾提一家。有一次,图尔隼·阿吾提的妻子拉着赵国跃的手,给他母亲打去了视频电话:“放心!他是你的娃娃,也是我的娃娃!”
他乡故乡
这些年,沧州的亲友们不只一次对赵国跃说:“回来吧,总不能在外面一辈子!”
每当听到这些话,他总是会心一笑:“肯定会想家,但现在,我有两个家乡!”
赵国跃没说谎。两年前,他在轮台安了家。在他心里,那里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眼下,农历新年已经到了,轮台的大街小巷上挂满了彩旗和彩灯,各种文艺演出、社火也纷纷拉开序幕……年味正浓。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样热闹而又熟悉的氛围里,赵国跃同样思念着远在家乡的亲人,但在思念与担当面前,他选择了后者:“我愿把汗水和青春挥洒在这里,像热爱沧州一样,热爱轮台和这里的人们。到那时,我会带着父母来这里看看,相信他们一定会以我为荣!”
家里来了“老朋友”
18岁的高中生张海涵,是青县新兴镇小曲头村人。春节前夕,她在家里迎来了一群老朋友。他们是沧州交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干部职工。11年来,每到中秋节、春节前夕,他们都会带着礼物和浓浓的爱意前来慰问。
品学兼优的张海涵有着令人怜惜的经历。她家境贫寒,父亲早年患尿毒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需要长期透析、吃药,全家收入仅靠母亲一人维持,生活困难。好在,11年前,沧州交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好人之城”爱心“1+1”双助帮扶活动,对包括张海涵在内的4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定期走访慰问,直至18周岁。
今年,张海涵即将迎来高考,双助帮扶活动的资助也将结束。面对再次登门的老朋友,她心中既有感激也有不舍:“谢谢你们11年来的帮助。今后我会刻苦学习、勤奋努力,争取用知识改变命运,回报社会。”
沧州交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今后仍会继续关注张海涵等人,并适时提供帮助。
回到家乡品年味
1月14日,农历“小年”这天,36岁的张旭早早地叫醒了还在睡梦中的儿子。父子俩吃过早饭,高高兴兴出了门。
他们要去的是位于理享山28号文化创意园区的理享艺术空间——“小年”那天,一场为期3天的武强年画展在这里拉开帷幕。与此同时,来自沧州市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也在现场挥毫泼墨,为前来观展的人们送“福”字、写春联,整个展览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在国外这些年,最期待的就是家乡的年味。”今年年初,在国外工作多年的张旭,带着妻子和3岁的儿子回到沧州,和父母过个团圆年。得知有民俗展,他迫不及待地和儿子前来参观。
此次年画展一共展出了63幅作品,题材多种多样,有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传说等。观展过程中,张旭一边欣赏着这些精美的年画和书法作品,一边向儿子介绍相关知识:“和除夕守岁一样,贴年画、粘对联也是咱们欢度春节的重要习俗,象征着喜庆吉祥。就像每一副春联都有自己的寓意一样,每一张年画都可以讲出一则生动的故事……”
说话间,展厅一角渐渐围满了人。张旭带着儿子循声前往,原来是武强年画非遗传承人正在演示年画的制作过程,并与观众互动。上色、覆纸、按压、取样……一张年味十足的年画就制作完成了。
在现场挥毫泼墨的,除了书法家之外,还有来自黄河路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崔祥芮。他手握毛笔的样子吸引了张旭儿子的注意。看着儿子满眼放光的样子,张旭也非常开心:“对他来说,这或许只是一个快乐的上午,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从此记住并爱上这些传统民俗和文化,这也是我所希望的。”
这个春节,忙且幸福着
动车还没停稳,刘宁宁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推着行李箱往车厢门口走去。
28岁的刘宁宁家住运河区华西小区。两年前,她和同学到广西南宁闯荡,因为种种原因,其间始终没有回家。“今年回家过年,我要把过去两年的遗憾统统补回来!”
这个春节假期,刘宁宁有许多愿望想要实现。
在外打拼,她最想念的就是“妈妈的味道”:“第一个愿望是吃上妈妈包的饺子,然后再跟妈妈学几招,趁这几天给家人们露一手。”
除了舌尖上的想念之外,让刘宁宁朝思暮想的还有好朋友。
这两年,刘宁宁在外面吃了不少苦,那些不能和家人讲的压力,总会选择向知心好友倾诉。这次回来,她准备了很多小礼物,要跟久违的朋友们重聚。对她来说,今年春节是个崭新的开始:“期盼已久的老友重聚,终于可以排上日程了!”
在去南宁之前,每年春节,刘宁宁家都会拍一张全家福。可这两年因为她的缺席,这个习惯中断了。
对此,刘宁宁很是遗憾:“我错过的不只是一张照片,更是每年在生命中留下的印记。”于是在回家前,她为父亲买了一台照相机,重新续起拍全家福的仪式感,还有久违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