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田志锋 王立芹
春节期间,走进泊头市“三痴斋”泥塑工作室,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兔子映入眼帘,这是工作室特意为兔年春节设计的“吉祥兔”生肖。不少市民来到这里,现场观看制作过程,感受浓浓年味。
“这款采用的大红色做底色,增加喜气。尾巴上是如意纹,象征吉祥如意,脚上的云饰寓意平步青云,头上的小花寓意前程似锦……”河北泊头“三痴斋”泥塑工作室艺人宋昊纬向大家介绍着。一块块泥巴在宋昊纬的手里经过精心雕琢,变为一件件风格独特的艺术品,特别是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深受大家喜爱。
作为传统民间工艺品,泥塑不仅是年的一种符号,也承载着文化传播功能。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三痴斋”泥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用料考究、色彩明快、神形兼备,文化气息浓厚,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民刘敏带着孩子,现场观看了“吉祥兔”的制作过程,并为孩子精心挑选了一只作为新年礼物。“一只只小兔子活灵活现,为新春增添了色彩,摆放在家里增添了年味。”刘敏说。
“兔儿爷”是典型的北京民间泥彩塑,经常出现在春节庙会上。除了生肖“吉祥兔”,“三痴斋”泥塑工作室制作的“兔儿爷”也十分走俏。远山眉、三瓣嘴,背后一杆靠背旗,或威风凛凛,或憨态可掬,各种造型的“兔儿爷”在工匠们的巧手绘制下变得鲜活起来。
“‘兔儿爷’文化起源于玉兔下凡施医舍药救助人间度过瘟疫的传说,人们出于感恩创作了‘兔儿爷’这一形象。请‘兔儿爷’寓意把平安、吉祥带回家。”“三痴斋”泥塑传承人宋长峰说,将一团团泥巴变成惟妙惟肖的小兔子,这正是艺术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