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31日
第05版:05

以港带产 一场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吕 坤

【阅读提示】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去年以来,沧州黄骅港陆续开通多条国内航线,黄骅港成为参与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物流支点;外贸集装箱航线实现“零”的突破,进一步缩短了沧州与世界的距离。

港口的发展,在为腹地客户开辟低成本、高效率出海通道的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不断蓄积动能,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贸易增长,带动沿海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

从沧州到曼谷 年增万余标箱吞吐量

抓起、旋转、落下。

严冬的渤海沿岸寒气袭人,但沧州黄骅港码头却是一派火热的繁忙景象,红色门机如钢铁巨人矗立在岸边,装卸作业安全高效。

在这里,智慧港口的应用场景融入码头作业各个环节,保障集疏运体系稳定畅通的同时,效率也在加速提升。

就在几天前,沧州黄骅港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满载碳钢管件外贸货柜的“星东77”号货轮再次启航,从黄骅港中转至上海港,运往目的地泰国曼谷。

自从去年10月30日“黄骅港—上海港—泰国林查班港”集装箱外贸航线正式启动,沧州黄骅港外贸集装箱航线实现了零的突破。

这条航线开通后,沧州黄骅港至上海港的海运时间从15天缩短到10天,而物流成本下降了1/4,这条航线为黄骅港腹地的客户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出海“快车道”,预计每年可为黄骅港外贸增加1万多标箱吞吐量。按照一个标箱30吨算,1万多标箱的货物换作标准重型卡车运输,至少需要5000辆。

去年以来,沧州黄骅港相继开通了黄骅港—锦州港、黄骅港—上海港集装箱航线,目前两条航线运行平稳,已经带来超2万标箱的吞吐量。实现了集装箱外贸航线开航,开启了中欧班列“公铁海”联运新模式。

到“十四五”末,沧州黄骅港将实现内外贸航线数量翻一番,达到40条,集装箱吞吐量翻一番,达到200万标箱。此外,“黄骅港—上海港—中东”远洋航线也提上了日程。

沧州离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为沧州优势产业量身定制

“黄骅港—上海港—泰国林查班港”航线的开通,更多是源于对本地特色产业的支持。

无论是“铸造之乡”还是“弯头管件之乡”,沧州生产的管件、汽车配件等产品,不少都发往东南亚。而货物出口离不开海陆运输,去年10月30日,这条外贸航线正式开通。

为地方产业量身定制的不止是航线,还有码头。

如今,总投资超42亿元的黄骅港综合港区液体化工码头正在加紧建设中,这是黄骅港综合港区投资最大的码头项目,于去年9月开工,主要建设1个5万吨液化烃专用泊位和1个2万吨级液体化工品泊位,使用港口深水岸线503米,设计通过能力470万吨,经营货种有汽油、柴油、苯、乙醇等18个。配套的码头库区,共建设储罐54个,总罐容46万立方米,包括液化烃33座罐,化工品21座罐,可实现年周转量427万吨、液化烃267万吨、化工品16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液化烃码头库区。

这一码头,是沧州黄骅港为其后方和周边腹地化工企业量身定制的。

在沧州,河北鑫海、利和知信、渤海东方化工、聚隆化工、沧州旭阳化工等企业发展势头正劲,而周边腹地的山东宾阳化工、山东森岳化工、山东鑫岳化工等化工企业,也对液化烃、液体化工品等有着港口海运需求。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液化烃、液体化工品等原料及产品的装卸、存储、中转都有更高要求,需要更为专业的综合服务。构建由港口码头、长输管道组成的便捷高效的液体化工品物流体系,不仅可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安全保障度,且对促进腹地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我市化工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竞争力、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实施港口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港口开发加快临港产业聚集

沧州也可以生产制造飞机了?

不用惊讶,就在不久前,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的捷中鲨鱼(沧州)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获得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鲨鱼飞机生产许可证(PC0064A-HB)。这标志着投资超17亿元的鲨鱼飞机项目正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鲨鱼”整机3800多个零部件,涉及全球120家供应商,这架轻型运动飞机将为沧州带来一串供应链,为拉动园区航空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条件。

这是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的成果,也是以项目建设带动临港产业发展的必然。就在去年底,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上,河北建新集团董事长朱守琛现场签下125亿元的大单,包括14个通用航空项目。“通过合作论坛,我们不仅让鲨鱼飞机项目落地沧州,还带动了中捷航空产业园的诞生。”朱守琛说。

港口发展正加速带动产业聚集。

新春伊始,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北广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工人们正加紧生产甲硝唑、硝苯地平等抗生素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公司强化产销调度,确保产业链供应稳定畅通,以优质的产品质量保障市场供应。

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迅速集聚,医药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截至目前,已累计入驻企业60家,其中上市公司12家、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5家、外资企业7家。涉及项目共74个,总投资193亿元,其中竣工及投产项目38个医药园区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和产业地标,汇聚了京津冀众多知名药企,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2023-01-31 本报记者 吕 坤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0728.html 1 以港带产 一场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