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林
近来,为了编写一本教育类的书,我查阅了一些有关居里夫人的书籍与资料,思想受到震撼,精神受到鼓舞,对居里夫人的人生追求由衷地敬佩。
年轻时,追求知识,心无旁骛。
居里夫人自幼既漂亮又聪明,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她漂亮的外貌就得到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有一种骨气、志气,她坚定、刚毅、有理想、有追求。为了不被漂亮的外貌所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并对哥哥说:“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我们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足见居里夫人在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和进取精神。
中学毕业后,她在城里和乡下当了7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些学费,便到法国巴黎读书。当时,大学里女生很少,这个漂亮的波兰女子,很快就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许多男生为了能多看她一眼,或与她多说几句话,常常把她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不得不上前用雨伞赶走这些追慕者。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她每天提前赶到教室,坐在最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
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为安静学习,后在外边租了一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这种自强自立、发奋攻读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我国历史上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有范仲淹在破庙里读书,早晨煮一碗粥,放冷后划成4块,每顿只吃一块的故事,想不到,一个漂亮聪明的波兰女子,在青春妙龄之际,竟能这样地心静如水、耐得苦寒、不懈追求。
步入社会,追求发明创造,全身心投入。
元素周期表中的镭,让我们认识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贡献。其实,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个人。在她之前,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根据他们这些偶然发现,居里夫人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如同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了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对废渣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进行溶解、沉淀、分析。这个化验室其实就是一个废弃的、曾经停放解剖尸体用的破棚子。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许多酸碱的烧痕。一天下来,疲劳至极,却从不叫苦喊累。有时一边揉着酸疼的腰问居里:“你说镭会是什么样子?”居里说:“我只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
就这样日复一日,历经3年9个月,他们终于提炼出了0.1克镭。千万别小看这0.1克镭,是它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意义,证明了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
成名之后,追求人格,淡泊名利。
1898年12月26日,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在法国科学院讲坛宣布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她本来想让丈夫来宣布这一发现,但丈夫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法国科学院的讲坛。从这个宣布开始,居里夫人的美名便流传于世,至今已有124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理想、奋斗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到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生活。但她对此看得很淡,视名利如粪土,她把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父母赐予的聪明漂亮,她不为所累;社会给予的美誉,她同样不被困扰。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老乏力。再加上丈夫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思想和生活上的负担。而对这些,她全然不顾,继续一如既往地投入到精修细研之中,一直到67岁离开人世。
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处世为人,非同一般,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知道,并坚守终生不变,是很难很难的。然而,居里夫人做到了,而且做得是那么自然而不刻意、从容而不紧迫、踏实而不浮躁、认真而不敷衍。
居里夫人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有追求才能专注,有坚持才有成就,有淡泊才有高尚。她崇高的人格力量、人格光芒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