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荣芝 吕 坤 摄影 魏志广
开栏话: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正在承压前行、应变克难,表现出不断开辟新局面的可贵韧性与拼劲。
即日起,本报特推出“爬坡过坎提振信心·对话沧州企业家”专栏,对话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负责人,传递市场声音、提振发展信心、激励使命担当。
【阅读提示】
在畜牧装备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85后”的王振带领团队抢占自动化养殖的风口,整合本地优势产品资源共同发力,引领装配式智能猪场新风尚。
王振的创业路上,有过巨头频抛橄榄枝,有过引领行业转型的掌声,也曾有“每拳都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高资本、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重人才……他坚信,在这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内,企业除了要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坚守初心的情怀,更要有执着前行的信心。
紧跟政策 双擎驱动
记 者:就在前几天,贵公司主编的《装配式育成猪舍建设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通过专家评审,这不仅是公司多年来创新发展的实证,也对行业进一步规范起到引领作用。你认为,成为行业引领者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王 振:紧跟政策,顺势而为。
装配式猪舍在2020年就被立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这是对我们极大的肯定。原来建设一个5万头的生猪养殖场,需要数百人同时施工一年才能完成,而装配式的猪场,只需要百名工人施工3个月即可完成。我们称装配式智能猪场为“交钥匙”工程。这是企业从单纯设备制造转型为“制造+服务”双擎驱动的模式转变。
装配式智能猪场不仅能提高猪舍装配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对我省生猪产业的“六化”(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记 者:老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对政策的感知和笃信,也时刻考量着企业经营者的眼光和魄力。
王 振:没错。在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我看到了推广生猪标准化养殖的信号。当时,很多人还在对规模化养殖进行观望,毕竟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且养殖产业本身就是风险系数很高的行业。但是你永远要相信,中央一号文件是最有力的保障,紧跟政策才能站上风口。
在此前,我一直从事的都是畜牧装备的销售工作,跑得最多的就是养殖场。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深入学习考察后,2012年,我跟远在新疆和沈阳的两位哥哥一起回到沧州,创立沧州市牧疆南北农牧机械有限公司,目标是实现自动饲喂设备的国产化。
轻装上阵 知识产权先行
记 者:从销售转向生产,把目标定为打破国外垄断,你认为能够成功实现这一“小目标”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 振:自主知识产权是打破行业困境的不二法门,畜牧装备行业概莫能外。在创新突破上,多年跑销售一线了解到的行业痛点是我们的最大优势。
比如,我们的第一台设备,就是从优化故障排查做起。那时候自动饲喂系统多是进口产品,一条生产线上10余个拐角,一旦出了故障即便厂家维修人员及时赶到,也需要大量时间排查故障部位,每多等一分钟,猪场都要蒙受更大损失。我们将拐角部分用新材料代替铸造,透明可视并且增加了传感器,让设备检修更方便、控制更精准。仅这一条生产线,我们就拿下了6个专利。
记 者:每个客户使用的痛点,都是企业可以深挖的创新点。看来,知识产权先行,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所在。
王 振:没错,这个产品将人工减少60%,效率提升40%,实现了智能饲喂装备国产化,摆脱了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也让牧疆南北顺利跻身畜牧机械行业十强。我们的第一条生产线当年以成本价给了沧州的一个养殖户,这条线直到今天依然在用。
再以装配式智能猪场为例,我们主张“知猪而置”。比如,仔猪出生、断奶、育肥阶段都需要怎样的温度、湿度?怎样做到猪舍与外部环境“隔离”,始终保持适宜的饲养环境?怎样让这些移动猪舍不对区域造成污染又能够将粪便回收利用?逐个击破的结果就是,企业渡过行业寒冬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征程。
同一个“坑”绝不踩第二次
记 者:起步就是中高端,这对企业发展既是压力更是动力,该如何保持发展速度?
王 振:生猪养殖看似简单,但实则是高资本、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重人才的行业。保持发展节奏的关键在于“轻装上阵”,做好减脂和扩容。
我们起步就专注于生猪养殖,在2014年到2016年间,又在栏围、料线、环境控制和清粪等板块实现了自主生产,产业链不断延伸。2015年,我们成立了猪乐道(中国)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主营水嘴、针头等猪场后期的耗材,整合了1360多种产品,配套供应商超120家。这一年,我东奔西走跑了7万公里。
与此同时,公司砍掉与高度智能化、自动化不匹配的部分,比如相对低端的水泥预制板,生产线从30多条直接压缩到4条。这样做,是为了把更多精力放在科技研发上。近几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从营收的5%上升到16%,而公司也在202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了1.8亿元的订单。
记 者:能够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取得这样的战绩并保持创新的势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王 振:我们摔过更狠的跟头。2016年起,不断有行业内的知名企业找上门来,顺风顺水的,我也一度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了,每个订单都想要。而也正是在这时,公司投资了新的养殖场,为人担保所面临的流动资金紧张、与集团公司合作的短板逐渐暴露,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又很弱,一度站在悬崖边上。
庆幸的是,公司上下对我依然是支持的,这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刻作出了最正确的决定——深挖洞、广积粮、练内功。一方面稳定和提升公司团队,加大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坚持深耕生猪养殖的设备研发与创新,坚持从设备生产向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转型,让公司置之死地而后生。
疫情期间,我们也经历了物流不畅、项目取消、资金短缺,有过“每一拳都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年轻不怕失败,怕的是跌倒了不想起来,同一个“坑”我们绝对不踩第二次,这让我们一步步走得更扎实。
站在月球看地球
记 者:生猪养殖关系到百姓“菜篮子”的供给与安全,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板块,这对企业的创新和社会责任无疑有了更高要求。
王 振:公司的研发团队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取得知识产权授权40件,均实现成果转化落地,应用面积达140万平方米以上,累计扶持生猪出栏1000万头以上。2021年,养殖舍的高效与绿色建设项目获得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同期,我们主编的家庭农场建设行业标准也通过河北省质量监督局批复。也是在2021年,公司投资1080万元建设沧县史楼粪污处理中心,项目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年可处理畜禽粪污6万吨、生产有机肥2万吨。
记 者:无论是从销售转型生产还是成立畜牧行业协会,你从创业初期一直坚持整合资源。那么沧州在发展畜牧装备行业方面有优势吗?
王 振:畜牧装备行业国内有著名的“四大州”,即郑州、广州、青州和沧州,占有国内70%以上的产值。在这四强中,沧州的生产门类最为丰富,畜牧设备生产需要的钣金、注塑、电控在沧州有广泛的产业基础,上世纪90年代走出的大批畜牧设备销售人员早已遍布大江南北,沧州在这个行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和发展韧性。
跳出行业看行业,站在月球看地球,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