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石碑、石墩、石槽、瓦片,令人目不暇接;仓库中,石锤、石锚、瓷片、马灯、香炉,可谓琳琅满目。东光县连镇六街村,67岁的徐孟茹家里,几百件民俗老物件占据了很大地方,其中与运河相关的就有100多件。
自幼在运河边玩耍,喝着运河水长大,在徐孟茹的世界里,运河是一条充满智慧和文化的河。虽然只上了4年学,但他喜欢读书,热爱民俗文化,执着于民俗物件收藏,并在这一领域小有成就。
从十几岁起,徐孟茹就开始关注东光历史,并对连镇当地的老物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多岁时,徐孟茹开始收藏,大到石碑石槽,小到瓷片钉子,只要有价值,他都收入囊中。在他家院子里,商会的石碑、老城墙根的石墩、喂牛马的石槽、老宅的瓦片、老水缸、大铁门……堆满了角角落落,就连大门外,都是各种石墩石碑。仓库里的物件也不少,停船用的石锚,船上用的马灯、香炉,修船用的石锤,各种瓷器碎片、瓷瓶瓷碗,老农具、老家具等,足足有四五百件。
年轻时,徐孟茹经常去连镇附近运河边的村庄转悠,走街串巷认识了不少人,也收获了不少老物件。发现很多农户家垒墙头的材料里有带孔的石头,他一眼便认出来是老石锚。“过去运河行船,停船和降速都离不开锚。”徐孟茹说,这些石锚都是当地人在运河河底3米以下的地方发现的,因为不知道其历史价值,好多人家都用来垒墙头。
考证研究
把老物件从农户手中收回家,徐孟茹开始查阅资料,考证研究,认定这些石锚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大运河东光段当年航运的繁华和热闹。
在徐孟茹收藏的老石碑中,有几块记录着乾隆时期晋商在连镇的活动轨迹。其中,有一块石碑刻着老字号晋商会馆在修建时捐款人的名字,徐孟茹一字一句进行研读。“有几十家商号捐款,最多的一家捐了660两银子,当时2两银子就能买一头牛。”徐孟茹说,通过石碑可看出当年连镇商业发达、人口众多。
东光码头桥北侧,上世纪末发现了一条金代沉船,出土了大批磁州窑产的碗及瓷器碎片,引起了业内重视。徐孟茹从民间收集来两大筐瓷器碎片,也全部来自于运河,虽然不能拼凑成完整的瓷器,但这些碎片却承载着一段段历史,印证了东光码头和连镇码头在大运河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有了众多老物件,徐孟茹还建起了个人民俗博物馆,并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探寻历史
徐孟茹走访跑船人的后代、走访运河边村庄的老人,了解到许多故事和传说,以及筑坝的工艺、修船的技术、沿河村庄的戏场……丰富了他的认知。徐孟茹还为他收藏的诸多老物件进行标注,从来历到工艺,再到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写成文章,东光县政协文史委还出了专辑。
谢家坝坐落于连镇五街村,距离六街村很近,徐孟茹是这里的常客。上世纪70年代,徐孟茹在谢家坝附近发现了古时留下的白灰池,通过考证和一次次走访老人,他提出了独特的观点,认为谢家坝并非夯筑,而为碌碡碾压而成。“虽然这一观点没有得到相关部门认可,但我还在不断努力,希望能有专业的团队予以关注和考证。”徐孟茹说,每一个老物件都有它的历史,世界文化遗产更是如此,作为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他将发挥余热,为家乡的民俗文化和运河文化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