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刘立红,银铃般的声音、闪亮的眼睛、话语间的自信和笃定让人心生敬佩。虽先天左下肢残疾、缺少两根肋骨,但她自立自强,创立“微尘服务部”、带动残疾人创业、创办读书会扶贫扶智的事迹却像一片阳光,温暖照耀着身边的人。
54岁的刘立红是泊头人,曾被泊头市授予“十大女杰”“道德模范”称号,获得“沧州市十佳志愿者”“扶残助残先锋”等20多项殊荣,她的名字因此被刻在了沧州名人植物园的沧州好人墙上。
艰苦创业扶助残弱
刘立红出生在泊头市文庙镇刘汉斗村,先天残疾,走路很困难。在一瘸一拐中,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初中学业,后因身体原因辍学。她渴望学习,不甘心因为身残而失去成长飞翔的机会,于是,走上了自学之路。因为上学的时候,字写得不好,她就自学硬笔书法,每天练几个字,日积月累,她的字越来越好,竟也有了性格里的洒脱和倔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怎样谋生,给父母兄弟减少压力,成了刘立红考虑的问题。那时候,家里有台缝纫机,她就开始试着给家人改衣服,摸索其中的要领。慢慢地通过自己一针一线的努力,剪裁技术大大提高,收入虽然微薄但也可以补贴家用。
1994年,刘立红有了自己的家庭,丈夫刘元书也是一位残疾人,1996年女儿刘影出生。因自身条件所限,她和丈夫一直求职无门,丈夫那些年养鸡,因太过劳累,腿患上了严重的滑膜炎。生活所迫,刘立红拖着残疾的身体自主创业,在一个门洞里搭起了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小屋,开了一家以缝纫裁剪为基础的“微尘缝补小店”。
为什么叫微尘?刘立红说人如微尘但也像一粒种子,虽然特别渺小,但平凡却不该平庸。在经营中,她结识了很多爱心人士、志愿者。任丘的张华绿色家园里有一群有志的残疾人,当时他们有一批墩布要义卖,她和爱心志愿者们共同组织活动,把义卖款捐助给了贫苦残疾学生和受灾地区。
为了更好地做公益,刘立红联合社会爱心人士在泊头三井广场做了一个更大的门面,开始了二次创业,上了一套干洗设备,同时也吸纳了更多健康人和残疾人在店里工作。
在历经几年的扶贫中,刘立红被泊头市授予“十大女杰”“道德模范”称号,获得“沧州市十佳志愿者”“扶残助残先锋”等20多项殊荣,她的名字也被刻在了沧州名人植物园的沧州好人墙上。
扶贫扶智建立读书会
在创业和扶贫的过程中,刘立红对扶贫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觉得扶贫应先扶智,要想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读书、不成长、不改变是无法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的。
于是,她开始了精神扶贫。首先自己先读书,她要求自己每个月至少读一本书。假如书有300页,她就每天读10页,并作读书总结。她还在微信上建立了读书群,每天都在群里读书,还会在多个群里分享,鼓励大家聆听并交流感受。疫情前,他们组织线下读书,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分享一本书,各抒己见,一起成长。疫情后,他们重新建起读书群,筛选读书爱好者进群,制定每月的读书计划。群里每人分别读哪一本哪个章节都分清楚,所有人都是读书者也是分享者,之后月末作整本书总结。每天的成长与喜悦充实着他们的生活,这种快乐无以言表。
刘立红说,他们所读的书涉及方方面面,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健康知识、心理学、领导力等不一而足。
这些年,刘立红对《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情有独钟。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出现问题,有位朋友找到她诉说婚姻不睦的苦衷。她就把《爱的五种语言》《道歉的五种语言》借给对方看,并同时约上几个家庭一同来读这本书,学习其中内容。“这本书告诉我们五种爱的语言。比如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需要,你的配偶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应,以促进双方关系更加和谐。让身边人都学会爱的表达,用润物细无声的爱让一个个家庭走向美好,这也是我的梦想。”刘立红笑着说。
有一次,她的店里来了一位40多岁的妈妈,带着女儿来取衣服。没谈几句话就大声地训责孩子,而且还当着好几位陌生人。刘立红看这种情形,就把她母女留了下来,等只有她们三人的时候,运用她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母亲的愤怒、女儿的纠结。最后通过深入的交谈,得知孩子在学校里有自闭、不合群、早恋这些现象。当孩子向家长求助时,家长因为不能知道孩子的需求,只是一味地指责,不能给予孩子思想上的引领,从而导致当众斥责女儿这一幕的发生。当她运用心理学去解决母女之间的矛盾时,母女都泪流满面,释怀许多。
像这样的事情,这些年,数不胜数,刘立红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了难以言喻的快乐。
分享励志故事
折翅依然翱翔
思想是引领一切的源头。刘立红的读书群里有健康人、也有残疾人,他们都是热爱学习、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为了让失明人和聋哑人更好地吸收群里的知识,他们采纳了既有文字又有语音的分享方式,让他们能看文字的看文字、能听读的去听读,每个人每一天都有收获,读书群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明灯。
春节期间,有一位双目失明的朋友与刘立红彻夜长谈,20多年失明的辛酸化作一行行泪水。进入读书群就像找到了心灵的家,不仅让他更加乐观自信,也激发了分享欲。他在群里说起自己的计划,不但要自己读书,更要带着朋友们建立社群,让每个人都遇到更好的自己。
有小家的和睦,才有大家的共赢。有梦想,才能有实现的动力。2018年1月,刘立红的丈夫做了截肢手术。就在丈夫截完肢的第六天,刘立红接到了一个邀请电话,让她去天津做励志演讲。这是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文化演讲选拨赛,刘立红在1001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进入前八强。她的故事感动了太多人,让太多人重燃起生活的热情。
由于残疾,刘立红身高只有1.34米,但她身上的光芒却有万丈。对他人,她是如阳光般的引领者,对家人,她又是温暖的小火炉。多年来,她的家庭非常和谐有爱,孝顺长辈、兄友弟恭。女儿更是优秀,在工作中表现很出色。
“苍穹今日现雄鹰,折翅依然在翱翔。雪雨风霜何所俱,凌云壮志踏长空!新的一年,我会带动更多人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让读书走进每一个家庭,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让社会更加美好、国家更加强盛!”刘立红在笔记本崭新的一页写下了未来的希冀。
立春时节,一群热爱土地的“城市农人”写诗论诗,迎接节气抒情怀
晴耕雨读园 诗会迎春天
本报记者 杨金丽
2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万物复苏的时节,晴耕雨读园的一群“城市农人”举办立春诗会,写诗、论诗、赛诗,放飞诗意情怀,喜迎春天的到来。
一群人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喜欢土地走到一起,最初在运河边租地种菜,后来到城西建园,名晴耕雨读园,寄托了大家耕读修身的生活理想。8年耕种,从“种菜小白”变成了“城市农人”,但耕读情怀不曾改变。眼见春天到了,大家跃跃欲试,畅想着新一年的耕种计划和田园生活。“明山净水”提议,大家干脆在群里来个立春诗会,她改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荒城中地,守拙归园田。方宅一亩半,铁屋有两间。杨柳荫前后,桃李左右环。暧暧远高楼,耕读晴雨天。”
“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茄子、辣椒、西红柿,享受绿色无公害的蔬菜,还有健康充实的田园之乐和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明山净水”说,8年来,他们自己垦荒开地、播种灌溉、晴时耕种、雨时读书谈诗,谈天说地,纵论历史时事,“城市农人”的新生活让生命多了味道和色彩。
此诗一出,“雷雨”立即纠正:咱们有2亩多地,应该改为“方宅二亩半”。“明山净水”说,“一亩半”虚指,为的是和后面的“铁屋有两间”错开。“雷雨”的打油诗风趣幽默让人开怀,老高的写实风全记录令人慨叹,大家还建议群里会书法的农友写成书法作品,挂在晴耕雨读园的“会客厅”里。
很快,“沧海笑”的诗也出炉了:“城中藏仙境,唤作耕读园。兄妹有九人,三余赋清闲。朝迎旭日升,暮披晚霞还。种豆东篱下,植花南门边。春折西栏柳,秋赏北栅烟。君喜萝卜脆,吾爱南瓜甜。尔说栽白菜,她言种芥兰。各自有所梦,终能得以圆。挥汗劳作罢,落座享清谈。竹棚遮丽日,氤氲茶茗轩。……最是分菜季,欣欣喜心间。堆堆似翠玉,化作美味餐。白日耕耘乐,夜晚享安眠。闹市寻静地,境远心自宽。五福尽在我,不羡神与仙。”我市书法家张克祯还把这首诗写成了书法作品。
身为中国作协会员的“云中雀”技痒难耐,先赋古体诗:“寻梦高楼间,欣欣得园田。……坐看浮云阔,耕读晴雨天。”又写了一首现代诗《与一场诗会无关——和耕读园众亲之同题诗》:“我想,学学众亲诠释一下重叠/比如今天,2月4日,梦想耕读园/正以惊人的姿态/向我重叠起/时间和地点……让每一滴雨都去恣意吧/去随意润湿一条蚯蚓的想象……我端坐莲蓬/看时间和雪/看花开之后/诸事结籽、尘埃落定/看辽阔星辰/有一场孤雁南飞的假想/枫桥荒芜、晚钟空响/在烟雨迷蒙的诗意里朗照千年/ 泥土却被睡暖了/豆荚一一爆裂/在梦想之外/洒水车沿着马路缓慢前行……”
人们的诗情被激发出来,不管是否写过诗,大家你一首、我一段地往群里发。不仅拿出自己的作品,还热烈地讨论着古体诗、现代诗应该如何创作、如何欣赏……从郭沫若、艾青到席慕容、余光中、海子、北岛……名家的诗作也被一次次贴出来,大家热烈地讨论着、交流着,书香弥漫,诗意飞扬。
“一群种菜的,开始作诗论诗了。从古体诗到现代诗,从立春深夜一直到元宵节的黎明,仍是意犹未尽。”“蓝精灵”说,这是真正诗意的节日、诗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