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方醒木,一柄折扇,说学逗唱;台下,一杯热茶,一碟瓜子,笑声不断。
这些年,刘振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打磨本领、传承技艺上,但他仍觉得不够:“对相声演员来说,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远远不够,想要炉火纯青,没有几十年是不行的。”
“启辰!启辰!……”观众的呼喊一声高过一声,相声演员启辰即将登场。
28岁的刘振家住运河区名人社区,启辰是他利用业余时间表演相声、王派快板时用的艺名。
这个艺名是师父——著名王派快板、相声演员何德利给他起的,希望他能将传统曲艺发扬光大。
刘振学习相声、王派快板已经12年了。师父的期许,他没有辜负。只见他身着褐色大褂,嘴角微微上扬,和搭档不慌不忙地走到台中间,向观众们点点头,表演开始。一段贯口下来,语气快而不乱,慢而不断,一气呵成。
启 蒙
刘振很忙。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他用在了打磨本领、传承技艺上,但他仍觉不够。“对相声演员来说,想要技艺炉火纯青,没有几十年是不行的。”刘振说。
刘振和相声的缘分是从小就结下的。
刘振的爷爷是个相声迷,睡觉时都在听相声。刘振小时候经常跟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也爱上了这门艺术。六七岁时,刘振就已经能像模像样地表演相声小段了。
2011年,刘振第一次到天津演出,算是正式“出道”。能够登上真正的舞台表演相声,他兴奋得一夜没睡。上台前,刘振紧张到一趟趟去厕所,手心直冒汗。
那一天,自己怎么走上台的、怎么开的场,刘振一概不知。“当时大脑一片空白,紧张到台词都忘了说,幸亏搭档有经验,率先说起开场白,这才救了场。”好在,刘振很快就稳住了心神,一个包袱抛出来,台下观众哄堂大笑。他立刻找回了自信,放松了许多。
这次表演经历,让刘振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苦 练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相声也是如此。刘振明白,想学好相声,就要努力成为“内行人”。
相声讲究四门功课:说、学、逗、唱。仅一个“说”,刘振就不知磨了多久。一个《报菜名》,每天练几十遍,一练就是10多年。“闭上眼睛都是菜,就是吃不到。”刘振打趣道。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相声讲究“死纲死口”,演员表演时要严格遵循台本,同一个段子每次表演都要一字不差,就连节奏、语气、停顿、换气、手势、表情甚至侧身角度都要相差无几,因为任何一个微小变化都会产生不同效果。“‘死纲死口’是精益求精的表现,是为了将最好的演出献给观众。最好的表演者能将‘死纲死口’做到不留痕迹。”刘振说。
为了达到这样的水平,多年以来,刘振每天都进行大量练习。
早些时候,刘振还没有拜师,为了追求更好的演出效果,他都是先背台本,把名师名家的表演录下来,再对着录音机一遍遍模仿语气、语调、语速……
久而久之,刘振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录音只能听,表情和动作都看不到。”刘振就又对着电视模仿。几点、哪个频道、什么节目会播相声,他都一清二楚。
坚 持
台上,一方醒木,一柄折扇,说学逗唱;台下,一杯热茶,一碟瓜子,笑声不断。
去年,在唐山的一场演出中,刘振表演的传统相声《夸住宅》赢得满堂彩。他头脑灵活,表演时常能即兴“砸现挂”,惹得台下观众捧腹大笑。
如今,刘振在业界已小有名气,但他也经历过没有观众的时候,要邀请亲朋好友来捧场。
“越是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越要努力砸基本功。”刘振坚信这个道理。每日苦练,即便是在相声市场最不景气的那段日子里,他也从未泄气。
梅花香自苦寒来。苦练本领的刘振,不仅扛过了初时的无人问津,也从最初的“撂地”表演到走进茶社、剧场。
这些年,刘振努力研磨传统相声的同时,也创作了不少相声段子、快板书,他的这些作品紧跟社会热点话题,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常能博得观众喝彩。“想创作出好作品,不光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得注重平时积累。”业余时间,刘振看新闻、跟热点,很多百姓关心的话题都被他编进了段子里。
传 承
刘振的恩师是著名快板、相声演员何德利。
“师父对我要求十分严格。我练功时,师父就在暗处监督,稍一偷懒就会被罚。”练功很苦,但刘振明白只有这样才能练就一身能耐。
持之以恒的磨砺,让刘振的相声功底进步飞快,也让他对师父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他心里,师父不仅是自己在相声领域的领路人,也为他的人生路指明了方向:“师父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凡事都不能有半点马虎,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人、做事。”
如今,传统曲艺越来越被广大年轻人喜欢,相声和快板也迎来了春天。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相声,刘振老段新说,将生活中的热点、时尚元素融入其中,为传统段子注入了新元素。
与此同时,从2018年起,刘振开始整理王派快板段子,已整理出143段,共22万字。其中,传统曲目55段,创编曲目47段,返场段子41段。这项工作目前还在继续,每每遇到有相同爱好的人,刘振都会免费赠送。
长袍马褂、妙语连珠,承载了相声人的智慧,也诠释了相声人的奉献。这条传承之路,刘振会将相声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