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1日
第03版:03

守护百年舞狮 见证历史变迁

本报记者 李智力

马洪松修补百年舞狮

舞狮打盹儿憨态可掬

舞狮技艺有了第六代传人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隆儿庄村委会,两只刚闹完元宵佳节的舞狮被包好后保存在了柜橱上。这对舞狮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村里代代相传的宝贝,年年都会被修缮一新。它们在历史的淘沙中留存下来,不仅是村里的娱乐项目,更成为隆儿庄村村民们的精神寄托。

舞狮落户隆儿庄

“这对舞狮是村里老辈人用扁担挑回来的。”隆儿庄村80岁的村民马河林说。早在二十世纪初,村里13户爱好舞狮的村民凑了100多块现大洋,到青县地界买回来了这对舞狮。

“两只舞狮一红一绿,属文狮,狮头由纸浆糊成,每只约15公斤重,人舞上半个小时就得歇一歇。”马河林说,狮头顶是金色犄角点缀,眉毛线条粗犷,眼神凌厉,表演起来活灵活现,迅猛威武。

刚买到这对舞狮时,村民们不会耍,是扎舞狮的手艺人免费教的。这13户村民组织了学习队伍,轮番前往青县学习舞狮。“舞狮子得需要一个班子的人员配合才行,人去少了,学不到真手艺可不成。”马河林说。

在那里,村民们学会了狮子滚绣球、挠痒痒等舞狮动作,以及舞狮时锣、鼓、钹等乐器的节奏打点。这支学习队伍也成了村里的第一代舞狮人。

舞狮时,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狮头就直接送到老师傅那里修补,有的村民心眼儿活,还留心了人家修补舞狮的手法。“学会了方法,以后修补起来就不求人啦。”

隆儿庄村有了舞狮远近皆知,附近村就来邀请他们去演出。“赶上节日,我们经常晚上用马车拉着舞狮去外村演出。那时我还小,就跟着马车后面走。”马河林说,演出都是免费的,能在外村表演展现舞狮的技艺,村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守护舞狮见证历史

“上百年来,许多东西都扔掉了,这对舞狮却一直保存着,它们见证了历史。”81岁的村民马月林说,在战争年代,村里还安排了专人守护这对舞狮。

抗战时期,兵荒马乱,村里人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也不忘保护这对舞狮。把这对舞狮寄存在一户叫马帮林的村民家里,由他专门来保管。村里过节不再舞狮,生怕狮子会因为战争遭到毁坏。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又将这对舞狮拿了出来,欢天喜地地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那时,村里人还应邀去了天津等地演出。舞狮除了庆祝节日外,还成了村里拥军欢送必备的项目。“抗美援朝时,村里有人参军,就是用这对舞狮欢送的。”马月林说。

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成立,这对舞狮也在那时被村民贡献给了集体。“舞狮是人们劳动后重要的娱乐项目。那会儿,还成立了专门的舞狮班子。”马月林说,生产队安排村民表演舞狮,是跟其他村民一样算出工挣工分的。“当时,舞狮的训练非常严格,狮身要弯腰90度,跟着鼓点,动作必须做标准,训练的体力强度不亚于其他出工。”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舞狮表演不再挣工分,可人们舞狮的兴致不减。每逢节日,村民们还会自发拾起这对舞狮耍一耍。

代代传承舞狮技艺

“舞狮由村委会保管,舞狮技艺传承至今,已经有六代传人了。”67岁的村民马洪松说。

10多岁时,马洪松就操控舞狮上台表演,是村里舞狮的第五代传人。演出结束后,看到长辈在做狮头、狮身的修补工作,慢慢也留意修缮技巧,学着如何勾勒线条、填补颜色。随着年龄增长,马洪松慢慢从台前退到幕后,以“手艺人”的身份参与舞狮的修复与维护。

每年过了春节,村里的手艺人们就会放下手边的工作,聚到一起,给舞狮染色、描画、编织……还原舞狮原本的样子,为的是让这对百年舞狮登台亮相,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每年,我们都会在舞狮原有的基础上修缮、维护,这对百年舞狮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目光,纷纷加入到舞狮队伍中来。”马洪松说,自己最担心的是年轻人舞狮能不能舞好、舞狮的技艺能不能一直传承下去。

“今年,村里让最年轻的一批舞狮艺人表演。他们把这对百年舞狮舞得特别好,也看出了年轻人对舞狮的喜爱。”马洪松评价新一代舞狮传人,说将舞台和手艺交给年轻人,他们很放心。

隆儿庄舞狮传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满载着传统手艺人对舞狮的心血和热爱。在一代代的传承中,舞狮表演也逐渐成为村里一种精神象征。

2023-02-11 本报记者 李智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2237.html 1 守护百年舞狮 见证历史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