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平台“一元会员”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该平台在首页显著位置标注“首月1元/月,后11月12元/月”,许多用户误以为可以只充首月,支付后才发现背后的隐藏条款,即“开通未达12个月,按25元/月补缴差价”。这种带有误导性的文字游戏,屡屡在各类线上线下平台出现,消费者稍有疏忽,就会落入商家布下的陷阱。
误导性的消费提示,也是一种欺骗。此次“一元会员”事件,虽然商家已经写清具体的消费条款,但标注位置并不明显,而消费者在“一元会员”的引诱下,很容易“误入歧途”。这其实就是线上版的“天价虾”“天价切糕”——商家事前抛出诱饵,事后疯狂“宰客”,令消费者防不胜防。喜欢玩文字游戏的商家,其实心里清楚自己的定价并不亲民、市场也不够广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选择依靠降低费用、提升服务质量来争取市场,而是靠着恶意的欺骗来强占市场。这样的做法即使一时得利,也换不来长期的发展,甚至会因为口碑的急剧下跌而自尝恶果。
线上平台的支付陷阱还有很多:有的平台开通自动续费后无法取消;有的在消费者支付时自动勾选其他选项,导致消费者不小心多买了其他商品且无法退款;还有的平台在广告宣传时夸大其词,消费者下载并消费后,才发现自己“中计”……有人说消费者在支付前应该仔细阅读条款,但众所周知,商家的条款、通知往往篇幅较长、不方便阅读,更不容易及时捕捉到关键性信息。
要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与其靠消费者提高警惕,不如对相关平台提出要求,杜绝使用诱导性的语言或文字进行宣传,并将涉及支付金额、售后保障等内容的关键信息在显著位置标注。职能部门应当加大对相关问题的监管和排查力度,并及时要求平台进行整改,避免更多消费者利益受损。对于利益受损的消费者,不妨开通更加畅通的渠道,方便消费者维权和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