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3日
第03版:03

爱好者演绎戏曲魂 老中青代代来传承

东槐庄业余梆子剧团唱了75年

本报记者 李佳芳 本报通讯员 王文玲

东槐庄业余梆子剧团表演剧目《辕门斩子》

“公子王孙我不打,绣球单打平贵头……”日前,沧县兴济镇东槐庄村村中心的戏台上,唱响了河北梆子经典选段《大登殿》。舞台上,饱满浑厚的唱腔、鲜活生动的形象、跌宕起伏的剧情,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台下叫好连连、掌声不断。

台上的演员们并不是专业的戏曲演员,而是东槐庄村热爱河北梆子的普通村民。东槐庄村业余梆子剧团成立于1948年,75年来,剧团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坚持了下来。剧团的演出,不仅丰富了村民生活,还让河北梆子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梆子唱了几十年

剧团成员王桂萍,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之前,王桂萍的叔叔也是剧团成员之一。她从小跟着叔叔学习河北梆子,那时,她一边在地里劳作,一边哼唱梆子,不觉得辛苦。

据了解,东槐庄村村民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喜爱河北梆子的传统,戏曲爱好者经常聚在一起切磋表演技艺。1948年,东槐庄村组织了一支文艺队,取名“同乐会”。农闲时,大家唱大戏、扭秧歌,自娱自乐。当时,村民学习河北梆子的热情很高,村里请来了青县小牛庄村的倪凤奎,教他们《清风亭》《桑园会》《焰火棍》《打焦赞》等梆子选段。那一年,东槐庄村业余梆子剧团正式成立。

戏剧是集体艺术,需要舞台设备、服装行头、各种乐器。当时,村民生活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任团长王玉春就带领全体演员淘坑捕鱼,卖钱填补资金亏缺。

后来,东槐庄村业余梆子剧团又聘请多名民间河北梆子爱好者当老师,同时招收更多村民演员,学习古装戏、现代戏,并在长本分集、分本连续剧的武戏上下足了功夫,培养了几名十五六岁的“武靶子”。

为乡亲义务演出

每逢节假日,东槐庄业余梆子剧团会举办义务演出。这不,今年从2月1日开始,他们便在村里搭起了戏台,连续演出7天。每天,台下都挤满了观众。一场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盛宴,让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

搭戏台的用具是从沧州专业梆子剧团淘汰的装备里淘换来的。虽然简陋,但并不影响唱戏人和看戏人的心情。当锣鼓唢呐响起来,演员们水袖曼舞、唱念做打,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被缓缓叙述,台上的人、景、物都有了灵魂。

“演员们的戏服、乐器,很多是老一辈剧团成员传下来的。”东槐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桂明介绍,村里专门腾出几间老房子,存放这些戏服、乐器。每天晚上,大家在这里排练剧目,多年来从不间断。

现在,东槐庄业余梆子剧团成员已发展到60多人,覆盖老中青3个年龄段,能熟练出演64个剧目。他们先后到过青县泉流庄、伊庄子、李庄子、大杜庄、小鹁鸽留,黄骅杨官庄、前韩村、二麻沽,天津滨海新区的沙井子、郭庄子、小齐庄,沧县郭村、赵官营等村镇友情演出,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欢迎和好评。

村民自发捐款捐物支持

东槐庄村业余梆子剧团的惠民演出,尽管演员们分文不收,但其他花销也是不小。

“陈洪波2000元,赵金江2000元,张亮500元,张秀玲300元……”排练和演出所需费用,村委会负担一部分,村民们捐献一部分。村委会每年会制作功德榜,记录下这些爱心。有了这些支持,东槐庄村业余梆子剧团添置了服装行头、音响设备、灯光布景,又购买了烟雾机、雪花机、字幕仪。为了观众们看戏舒服,他们还购入了大篷。

赵宝明在市区经营一家企业,很喜欢河北梆子。一次,他在东槐庄村看到了剧团表演,非常激动,当即决定捐款3万元,给剧团成员们提供保障,更好地传承这门艺术。赵宝明说,在儿时的记忆里,老早拿着小板凳占据“有利位置”,跟着大人去村里听戏,是最快乐的事儿。只要一开场,甭说村里人来看,就连外村的人也老远赶来瞧稀罕。但是,现在很少有机会现场听戏了。

“眼下,剧团里还是老人居多,另外旦角演员缺乏。”东槐庄村业余梆子剧团团长伊之庆说,近年来,他们动员老演员发展新演员,希望能够培养更多后备力量,让河北梆子得以更好地传承。

2023-02-13 本报记者 李佳芳 本报通讯员 王文玲 爱好者演绎戏曲魂 老中青代代来传承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2037.html 1 东槐庄业余梆子剧团唱了75年 /enpproperty-->